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伴随高温酷暑,车内异味再度来袭
别让空气质量成汽车“软肋”
作者:吴博峰
图片


    图: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关注度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天气潮湿闷热,走进车内,迎接车主的常常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呛鼻气味。“最近一段时间,每当进入车内,我总能闻到一股刺鼻气味,家人对此也很头疼。”消费者臧严的车子是2017年购买的,在他看来,一辆驾驶4年有余的车辆,早应不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然而,车内气味物质挥发之持久,味道之浓郁,都远超预期。
  丙醛、苯并噻唑、2-甲基萘……看到这些专业名词,是否让你误以为自己走进了化学实验室?而这正是汽车在炎炎夏日送给车主的额外“惊喜”。
车内气味为何挥之不去
  事实上,有着类似经历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近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发布的一组关于车内气味研究数据引发消费市场普遍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已完成的10款主流车型气味数据采集工作中发现,车内空气质量在常温环境表现良好,但在高温环境下,会释放多种气体,其中不乏高风险气味物质,对驾乘人员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以广汽三菱欧蓝德2020款 2.0L两驱畅享版车型为例,该车型在常温环境下仅释放7种物质,而在高温环境下释放物质达19种,且释放浓度呈倍数递增。其中,在常温环境零释放的辛醛,在高温环境下释放倍数高达39.6倍,成为整车挥发高风险气味最高物质。
  调查显示,在高温环境下,所有被调查车型均检测出丙醛、丁醛、壬醛三种高风险气味物质,且挥发气味物质浓度明显升高。此外,乙醛、己醛等高风险气味物质也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外聘专家刘雪峰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单车型气味物质多达上百种,不同车型因为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气味物质组成千差万别。而车内高风险气味物质主要是由芳香烃类、醛类、酯类、醇类等物质组成。
  据记者了解,包括壬醛、庚醛、苯甲醇在内多种高风险气味物质会散发出柑橘香味、水果香味等芳香气味,这类给人愉悦感的气味物质,却在悄然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
  刘雪峰表示,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中,往往认为只有刺鼻性气味物质才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实际上部分高风险气味物质气味并不刺鼻,甚至还有香味成分,但同样给人体带来危害,这需要引起消费者高度重视。“正是有着这样的错误认知,让人们在毫无察觉中就身处受污染的车内环境中,可能比刺鼻气味更危险。”他说道。
  其实,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中国消费者报》便与北京、南京、上海等21个城市的消费者组织,联合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之一的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当时国内首次大规模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活动。通过对43款车型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部分主流车型车内空气质量表现不佳。在对16款欧系车型调查中,仅有一款车型获得五星评价。
  那么,这些有害气味物质来自哪儿?
  本次调查显示,车内电子元器件、塑料配件、座椅等内饰部分都会产生异味。对于车企而言,关键在于将有害气体物质控制在较低范围内。据了解,车内装饰使用的真皮、电镀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有害物质。
车企重视但问题依旧
  随着消费者对于健康环保要求的提升,车内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用车需求,车企纷纷抢滩健康汽车领域,试图带给消费者更健康、安全的车内空气质量。“绿色驾驶座舱”“大自然般新鲜空气”等新车宣传,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亮点。
  2020年,多家汽车企业在量产车型上搭载了空气净化系统,以保证驾乘者车内健康。荣威推出三级渐进式健康防护系统,并推出车载紫外线消毒灯;比亚迪推出绿净空气质量智能优化系统;长安汽车则是搭载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为了提升车内空气防护等级,吉利汽车还启动具备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车的研发工作。
  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汽车企业大打“车内健康”牌,但并未改变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感知。
  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采信的第三方平台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车内异味累计投诉量高达27728宗,呈持续上升态势。
  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车内健康涵盖空气质量、颗粒物过滤、静音、无害材质、防辐射、抗菌抑菌(微生物)、防过敏等领域,其中车内异味是消费者对于车型健康品质的第一印象。“目前,车企对车内空气质量提升主要集中于颗粒物过滤、无害材质、抗菌抑菌方面,而车内空气质量受到多方面原因影响,需要车企多措并举改变车内空气质量整体局面。”他说道。
  宋广生表示,车企若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生产和研发体系方面花费功夫,比如从材料选择上,选用无污染优质材料,以此改变被动提升车内空气的做法。否则,搭载再高级别的空气净化系统也无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
  此外,部分车企采取的出厂检测措施也是降低车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方式。记者了解到,沃尔沃和奥迪专门成立“鼻子小组”,专门对车内异味物质来源进行研究,严格控制容易挥发有害气体物质的零部件使用。
强制性国标缺席
  改善车内空气质量,需要标准规范。
  据记者了解,由环保部和原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甲醛等浓度要求,已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现在,《指南》实施已近十年。
  宋广生表示,鉴于市场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指南》的实施推动了国内汽车企业开始引入绿色环保生产概念,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历史性意义,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空白。
  不过,《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有关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性标准。
  缺少强制性国标,使得部分车企不太重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同时也让不少技术较为薄弱的车企无从下手。
  刘雪峰表示,由于车内气味溯源耗费时间长、实验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很多车企无法满足管控要求。此外,车企尚未建立全面的气味物质数据库,难以支撑气味解析工作。
●相关链接
车内高风险气味物质危害有多大
  相关调查显示,车内高风险气味物质主要是由芳香烃类、醛类、酯类等物质组成。除了人们熟悉的甲醛、乙醛和二甲苯,还有哪些物质会给人体带来危害呢?
丙醛:
低浓度接触对眼、鼻有刺激性。高浓度接触会产生麻醉作用,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可致眼、皮肤灼伤。
丁醛:
对眼、呼吸道黏膜及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吸入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水肿和痉挛,化学性肺炎,肺水肿,并出现麻醉作用。长期或反复接触对个别敏感者可引起变态反应。
壬醛:
因壬醛具有强烈的甜橙气味,所以容易被消费者所忽视。壬醛对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刺激性。当人体吸入浓度较高的壬醛后,对皮肤有较为严重的刺激作用。
己醛:
本次调查中,多款车型在高温环境下释放倍数最高的高风险气味物质就是己醛。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引起咳嗽、流泪、流涎;个别人会出现恶心、头痛、胸骨后疼痛和呼吸困难等。
(吴博峰)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车评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别让空气质量成汽车“软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