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2023年“重庆渝快保”依旧提供69元普惠款、169元升级款两份保障计划。
图二: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页面。
■本报记者 聂国春
随着各地2022年惠民保的保险保障即将到期,近期,全国多地上线2023年度惠民保产品,并启动新一轮参保工作。
记者注意到,各地新版惠民保在投保范围、保额、免赔额等方面均有所调整。惠民保升级后,是否更惠民利民?更适合哪些人群购买?作为一种商业保险,惠民保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多地惠民保开放投保
11月15日,“广州惠民保”正式开放投保,投保期限至2023年1月15日。此前,广州“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也已上线。
记者注意到,11月以来各地惠民保集中上线。11月1日,“北京普惠健康保”升级上线。11月8日,山东烟台2023年度普惠型补充医保“市民健康保”正式发布。11月10日,河北“冀惠保2023”强势回归。此外,重庆、山东德州、广东汕头等地惠民保也开放投保。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11月以来,全国已新推或升级20余款惠民保产品,且该数字还在上升。而在11月之前,就已有“龙江惠民保”“天一甬宁保”启动了2023年的参保工作。
据了解,新上线的惠民保基本上保持价格不变,保障升级,“加量不加价”成为一大亮点。
升级扩围成关键词
纵观新上线的2023年度惠民保,升级成为各地的一致行动。在保费与上一年度持平的同时,多地进一步延展投保范围、增加保障责任、降低免赔额。
例如,2023年“重庆渝快保”依旧提供69元普惠款、169元升级款两份保障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对院外特定自费药品保障责任进行了优化升级,肿瘤特药目录由原先的31种扩充为38种,罕见病特药由原先的11种扩充为12种。青岛“琴岛e保”将医保范围外的正面清单药品由683种提高至2000种。
2023年“北京普惠健康保”则降低了自费和特药责任的免赔额,优化了特药服务。住院自费责任免赔额中,健康人群降至1.5万元,特定既往症人群降至2万元。特药责任免赔额统一降至0元,国内特药数量增加至40种,更加符合百姓用药需求。
除了保障升级,多地惠民保还对投保范围进行了扩围,有更多新市民被纳入。北京银保监局局长李明肖在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上线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北京普惠健康保”放宽参保条件,拥有北京户籍或持有北京市居住证且已参加异地基本医保的北京新市民可以参保。
“太好了,我第一时间就为父母投保了。”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田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他父母常年在京帮助照看小孩,年纪大,买不了商业医疗险,“北京普惠健康保”解决了这一大问题。
不止北京,多地惠民保产品将新市民群体纳入到了保障范围中。例如,2023年度“穗岁康”新纳入在广州市南沙区就业、居住和就读的香港、澳门居民,入选国家、省、市各类各级人才计划的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以及持有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和广州市“人才绿卡”的广州市各类人才等,满足了新市民群体的投保需求。
三类人群适合购买
惠民保作为医保的补充,普惠性是它最明显的特点之一,也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热捧。
据了解,11月16日,2023年度“浙里惠民保·天一甬宁保”参保人数超过220万人。11月1日上线的“北京普惠健康保”上线仅12小时,参保人数就突破了50万人,上线3天时,参保人数突破100万人。由上海保险交易所等提供交易运营及技术支持的广州“穗岁康”“西湖益联保”“重庆渝快保”等多个惠民保项目,通道开启后社会反响热烈。数据显示,进入第三年运营期的“穗岁康”,上线首日参保人数超110万人。“西湖益联保”上线3天就有近200万人参保。首次进入续保期的“重庆渝快保”参保人数现已突破200万人,且在持续增长中。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惠民保产品投保门槛较低,将高年龄、有既往症等非标人群纳入了保障范围,因此非常适合以下人群购买:年龄较大的老年人群,市面上他们能投保的普通商业医疗保险较少;健康异常人群,这类人群投保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可能被拒保或者被除外责任;保险预算较低的人群,这类人群因经济情况未投保普通商业医疗保险,保障不足,可以选择价格更亲民的惠民保产品。
可持续性问题待解
据了解,我国第一款惠民保产品于2015年12月在深圳上线。2020年惠民保出现“井喷式”增长,各城市惠民保纷纷涌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1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惠民保已覆盖全国28个省,共有1.4亿人次参保,保费约140亿元。
理赔方面,以上海“沪惠保”为例,7月26日,上海“沪惠保”公布2021年赔付数据,总参保人数超过739万人,累计保费收入约8.5亿元,总赔付超7.5亿元。根据115元/年的保费价格计算,赔付率约为88%。如此高的赔付率,也引发了惠民保能否持续的担忧。今年1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指出,近年来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在各地快速发展,但由于不进行核保、产品大都为短期险,以及费率统一的现状,该类业务可能因为参保人逆选择导致项目不可持续。同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还设置了业务最低赔付水平要求,保险公司很可能出现亏损,降低了后续参与积极性。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惠民保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商业保险,追求盈利。“从发展角度看,低保费、高保额是一个悖论。要想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惠民保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每次升级产品的调整空间,提高民众的参保意愿、提高参保率,才能更加可持续运营。”郑秉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