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记者尹训银)近年来,积分兑换逐渐由线下延伸至线上,涉及通信、银行、购物、支付等各大领域。一次次使用、一笔笔消费,无意间完成的任务或许都已转换成积分,当这些数字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进行礼品兑换。近日,山东省淄博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提醒消费者:通过积分兑换或许能成功薅到商家的“羊毛”,让消费者拥有物超所值的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兑换时仍有“踩坑”的风险。
消费者张女士无意间刷到网友关于积分兑换的“科普帖”后,便开启了“薅羊毛”模式。品牌和规格一模一样的抽纸,使用积分兑换后,价格还不到一半。张女士在多个平台上先后兑换过支付抵扣红包、商品优惠券、视频网站会员、出行抵扣红包等,她坦言,其中有些物超所值,但也不乏粗制滥造的劣质商品,甚至会出现兑换后比原价更高的情况。在兑换过程中,张女士渐渐被积分束缚住:每天在各个平台签到、做任务,在商品间反复比较,试图找到最超值的兑换项。“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却没省下多少钱,有时还会收到劣质兑换商品。”张女士说。
消费者陈先生前段时间收到了积分即将过期的短信通知,短信中还附有积分兑换链接,里面可兑换的礼品令人眼花缭乱:原价近千元的扫地机器人积分换购后仅需300多元;花200多元就能买6瓶装的整箱酱香茅台;300多元就能入手品牌足金项链……面对如此超值的积分兑换活动,陈先生颇为心动,看着越来越紧迫的积分过期倒计时以及页面右下角不断闪烁的“立即兑换”按钮,陈先生毫不犹豫地下单了“茅台”。然而,当他回过神来,质疑“短信从哪里来的”“怎么会莫名其妙冒出这么多积分”,想要取消订单时却根本找不到退款通道。几天后,兑换网站就无法打开了,后来收到的白酒也证实陈先生成了冲动下单的“入坑者”。
淄博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兑换前要擦亮双眼,看清积分兑换来源,弄清积分兑换规则、有效期以及商品的实际价值等,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购兑换。
不要被突如其来的积分和不可思议的优惠力度冲昏头脑,当头脑中冒出“必须买、抓紧买、不买就亏”的想法时,或许只是被不法商家费心营造出的假象蒙骗了,消费者要保持理性,选择正规渠道进行积分兑换。
若在兑换期间发现受骗,要及时将相关证据提交当地消费者组织、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