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京地铁里的智能货柜。
■本报记者 孟刚 文/摄
扫码开门、自助选购、一键结算……得益于人工智能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货柜(开门式自贩机)为代表的无人售货方式已经走进消费者日常生活,重塑了消费者的购物模式。然而,《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无人零售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智能货柜在售后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智能货柜受欢迎
目前,智能货柜在办公场所、产业园区、医院、学校、交通枢纽、物流中转站等场景中随处可见,这种简单的购物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北京的王女士对记者说:“我们办公楼下智能货柜提供的商品基本能满足上班族的日常需求。只需打开手机扫码开门,挑选商品,关门后自动结算,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这种无缝衔接的购物体验,感觉像是在自家冰箱里拿东西一样轻松自在。我和同事更愿意选它,而不用专门跑一趟便利店。”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市场的智能货柜市场保有量持续上升。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丰e足食、友宝在线、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众多企业纷纷入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中研产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无人售货机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无人售货机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
无人零售行业专家、自动售货机商业资讯创始人沈哲明告诉记者,支持自动售货机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加剧、消费者习惯变化等。
行业面临多种挑战
事实上,无人零售行业的最早形态——无人货架曾因货损率高、后端运营无法有效监控等问题备受诟病。而得益于人工智能和移动支付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货柜为代表的无人零售产业规模在近年来增长迅猛。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产生担忧,如设备故障、售后等问题就成为部分消费者的忧虑所在。
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中国无人零售业运行大数据与用户调研》显示,53.27%的消费者担心无人零售会突发设备故障,无法正常购物;47.43%的消费者担心无人零售的适用范围不广,对无法掌握线上购物的人群不方便;41.45%的消费者则担心退货售后得不到保障。
此外,有消费者反映,智能货柜中商品识别准确率的参差不齐导致扣费失误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不同光照、商品遮挡、用户行为复杂等情况下容易出现识别错误。还有消费者告诉记者,使用智能货柜时个人信息保护令人担忧,部分货柜的操作流程较为烦琐,消费者在使用时,不仅要提供手机号、账号等个人信息,还须同意一系列扣款协议、隐私协议等,有的货柜甚至还会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刷脸支付。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会频繁出现广告,干扰正常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无人零售的商品种类日趋丰富,包含食品饮料、鲜花、生鲜、潮玩等,但相较传统零售品种仍不多。沈哲明对此表示,国内无人零售市场仍面临服务差异化不足、商品品质与结构有待改善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智能货柜的供应链保障能力是其业务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供应链不稳定,则可能会导致商品供应不足,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此外,消费者对无人零售中部分商品的质量存在担忧,这主要是因为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下,消费者对商品的储存、运输以及防伪措施缺乏信任。
标准化进程提速
面对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规范企业行为、提升技术质量和消费体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货柜大多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来完成交易。由于各企业在技术能力上存在差异,智能识别的准确度也不尽相同。”谈起智能货柜货物识别准确率,某智能货柜头部企业的首席技术官蔡亮介绍说,当前行业内识别技术的平均准确度约为97%。为了提升消费体验,企业正不断优化识别技术,目标是提高机器审核的比例,从而缩短订单审核时间。
柏文喜建议,企业要在不断完善线上客户服务管理和消费者售后服务体系基础上,丰富业态功能,及时调整商品种类和功能,以便精准契合消费者需求。
艾媒咨询方面认为,企业应强化智能货柜设备维护,确保稳定运行,同时建立高效的线上客服系统,及时响应消费者需求。在售后方面,企业可探索线上申请、线下寄回或就近门店处理的模式,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业界也在积极推动智能货柜消费权益保障规范落地,记者了解到,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动态视觉智能柜识别技术要求规范》《智能柜用户交易视频隐私保护规范》《智能零售动态柜技术规范》3项团体标准已于2024年11月15日实施,旨在通过对智能货柜在硬件参数、整机装配、技术指标、试验流程、检验环节、标识规范、包装要求、运输条件、贮存方式、识别功能、用户隐私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统一智能货柜在市场中的投放标准,进而引导整个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