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智能交通管理下的盲区
作者:施乾元


    ■施乾元
  北京汽车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将再度提高。日前由当地交管局起草的地方标准《道路智能化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设置要求》已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从内容上看,该标准针对交通信号、交通流、交通违法等方面的智能化监测、控制等,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具体要求。细读之下,可以看到这份标准中有一个很清晰的侧重点是,要解决在以往处罚中,让管理者因为证据不充分而陷入被动的问题。比如针对闯红灯,不仅能在捕捉违章画面的效果上(分辨率大幅提高)、而且能在捕捉的效率上(闯红灯抓拍有效率白天应不小于90%,夜间不小于85%)都有大幅提高。
  这样的想法不错,技术装备的进步以及标准化会对执法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然而,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而言,解决了处罚的证据问题也只是解决了北京交通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可能的违规违法者的震慑力会有所提高。但是,没有执法方式的改进与执法目的的根本转变,换句话说,没有从治理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上有所提高,仅靠设备的改进,交通问题治理难仍然难以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
  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在北京的四环路上,大白天有时也会发生严重的拥堵。一路慢慢行驶,到最后司机们才发现,堵车的根本原因是交警们在拦截查处一些违章闯入的外地大货车。为了避免这些大货车逃逸,执法者采取的拦截办法是将横向4条车道封闭3条,只留最内侧车道,以便收口抓“鱼”。如此一来,违章大货当然无一漏网,而诸多相邻车辆只能陪绑,跟在堵成一两公里的长龙后面,用二三十分钟以致更长的时间,慢慢驶过这段本来无事的路段。这样的执法方式并不鲜见,比如在一些进出城的重要路口,针对酒驾的执法检查方式也是如此。
  如果说这样的检查方式是实属无奈、条件所限的话,那么,在一些高速路口收费站所发生的问题,就难以用这样的解释去寻求免责了。入夜,很多外地的大货车对北京的限行规定或不了解或想撞运气,驶入了收费站区。收费站并不负责大货的违章进入问题,只管收费,于是一些大货车就进入了北京市界。公安交通管理者当然要管,但只是用路桩、警示带拦住了进入北京市的大货车,让他们调头驶回。这些大货车进进出出之间,收费站内外就成了大货车横竖摆放的停车场,却见不到任何交通管理者来疏导出哪怕一条通道,以便深夜回京的其他社会车辆不用堵上几个小时,而无法回家。
  以上或者都是特例。常态的拥堵与主动交通管理有无关联?在北京,有很多上下单车道的干道左右都有不少小路口。但不管是小路口内车辆准备出路口左转,还是有车辆准备左转进对面路口,与左转逆向的车辆几乎没有主动让出空当的。因此,在准备左转车辆后方,逐渐就会堵成长龙。如此局面,让人慨叹我们道路参与者行车文明水平的同时,也不由得想到,管理者能否把意在通过高科技手段治理的思路稍稍扭转一下,考虑考虑在这样的路口画上禁止驶入的黄色网格线,以便逆向车辆看到警示标志留出空当?这样,对于此类拥堵的缓解,是否会稍有裨益?
  类似问题与可能的解决方案其实很多,说白了就是我们的软件水平。当把目光仅仅瞄在了硬件设施的提高上,而非软件水平的改善,对于类似拥堵问题的根本解决,就难有大的推动。而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软件水平是否可以改善,还有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能交通管理下的盲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