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翔
春节逛庙会,对商家和游人来说,本是双赢的乐事。可是记者今年在北京市的龙潭庙会上却看到,不少游客嫌庙会上卖的东西贵,而商户们纷纷无可奈何地表示,摊位费太贵,成本太高,不想把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但不涨价肯定亏本(据2月23日新华社报道)。
北京有文字记载的庙会始于辽代,盛于元、明、清,是一个集宗教活动、商品买卖、游艺杂耍于一体的民间节庆大狂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的庙会活动渐渐复苏,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了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对不少北京人来说,春节若是不去庙会挤一挤,给孩子买一串长长的糖葫芦,就像少了点年味儿。而在来自异乡异国的游客眼里,曲艺杂耍应有尽有、商摊货贩比肩靠背的庙会是一种魅力独特的文化景观。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北京春节的庙会多达62场,将近去年的3倍,但庙会活动爆增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新华社记者在龙潭庙会上看到的情况就是其中之一。
春节逛庙会,人们都爱尝一尝风味小吃,买一点工艺饰品,可近年来,庙会的摊位普遍采用竞拍形式,商户的经营成本逐年攀高,导致庙会上商品的价格越来越离谱。以23.6万元拿下龙潭庙会标王称号的摊主,中标后曾经称决不通过涨价转嫁成本,可在庙会上,人们发现,去年还是10元一串的羊肉串今年卖到了20元。被高额摊位费推高了价格的商品在今年的庙会上比比皆是,游客买了,感觉自己就像伸头挨宰的呆鹅,不买,又颇感扫兴,怎么着心里都有点不舒服。
从春节这几天网友们的议论看,商品性价比低仅仅是庙会存在问题的一方面,经营布局的安全隐患,小吃摊点的卫生问题,游艺活动的简陋单调,也是不少庙会的通病。一些人调侃说,小竹竿插在地上就敢称太极八卦阵,放几只脏兮兮的塑料桶就算投球游艺,未免也太山寨了吧。
庙会越办越多,群众不满的声音却越来越大,出现这样的局面,根源在于现在一些主办单位偏离了庙会传承文化和丰富人民群众节日生活的公益性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摊位费的节节攀高和门票的收取赚得盆满钵溢,另一方面拼命压缩开支,导致庙会活动环境和文化品位难以逐步改善和提高。以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无疑是在竭泽而渔,只会导致人气越来越低迷,并最终走向衰亡。
有鉴于此,北京市相关部门应该更加积极地介入庙会活动的规划监管。特别是对一些利用公共资源举办庙会的机构,对其收入应加强审计,遏制其过度逐利的冲动,促使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庙会活动的筹划、开展,使一些已经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庙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让春节庙会文化这张名片焕发出靓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