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长长的教育腐败链上还挂着多少蛀虫
作者:宣华华


    ■宣华华
  10月19日的 《中国青年报》以一篇长篇通讯,详细报道了吉林省原总督学于兴昌受贿一案。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多年来吉林省教育界落马的第一个正厅级干部,竟然受贿高达上千万元之巨。深入解剖这只教育腐败链上的“大蛀虫”,为我们管窥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打开了一道缺口。
  据报道,10多年之间,于兴昌总计接受了159笔受贿,金额超过上千万元。当然,比起那些亿元巨贪,仅仅看这些数字,还不足以令人吃惊。真正惊人的是其腐败链条之长,包括大学录取、转学、自主招生、安排工作、调整专业……几乎在高校管理的每一个坑坑洼洼,都能成为于兴昌敛财的聚宝盆,形成了“一条龙”腐败。
  同样令人吃惊的是,在于兴昌敛财的过程中,亲戚、朋友、下级、家长等等社会关系,有的充当了直接行贿者,有的充当了行贿的中介,共同在一个“打招呼——办事——拿好处”的成熟模式下运作。他们彼此之间心照不宣而又其乐融融,不但涉及人员之广远超其他领域的腐败模式,更严重的是那种对潜规则认同的默契感。这表明,教育领域腐败绝非一种偶然现象,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民众一向抱有极高期待和认同水准的高考,竟然也成了于兴昌受贿的“金娃娃”。透过新闻报道可以看到,在于兴昌的159笔受贿中,涉及高考的就高达133笔,占83.6%,其中,高考录取的受贿行为最多,达104笔,受贿金额达379万元;其次为校内转专业,有29笔,金额约173万元。这意味着,民众心目中最公平的高考,在这里也早已沦陷为“烂苹果”。有着相对严格制度规范的高考尚且如此不堪,其他领域还能干净吗?
  比起上述问题,一个更为可怕的事实还在后面。据报道,“(于兴昌)犯罪都是间接的,他所有的腐败都要通过大学的领导者完成,而大学的领导者如果真想要腐败则更加容易”。这句话如果展开来,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在教育治理的金字塔中,于兴昌立于塔尖,下面还有难以计数的处长、科长、办事员,以及校长、副校长、主任等等,一层又一层的教育管理者,都在分享着权力的盛宴。对于这些“说了算”的人,谁在监管他们呢?监管是否有效?
  事实上,近年来伴随着教育领域乱象不断,腐败案件曝光也渐成高发之势,并逐步暴露出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痼疾。它们集中表现为,治理模式“从上到下”,“一把手”权力过大,权力难以受到制约,外部监督缺位。“绝对权力造成绝对腐败”的箴言,一再在教育领域反复得到验证。因而,在于兴昌这位千万元级腐败蛀虫落网之后,我们在解剖其贪腐经历的同时,更要响亮地发出那个沉重的质疑:长长的教育腐败链上还挂着多少蛀虫?这个问题,必须有人回答。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长长的教育腐败链上还挂着多少蛀虫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