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震
“取消了新车上牌检验,等于取消了一道对新车质量‘把关’的环节,会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在北京西郊的一个检测场里,买第二辆车的消费者王先生,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新车检验手续。“买第一辆车时,光排队就花了不少时间。”他说,取消了新车检测,省钱又省时,对购车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他多少有点担心汽车品质是否能有保证。
王先生的心思,反映了消费者的矛盾心理。既希望购车手续简便又快捷,又担心自己的车辆质量缺少监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免除对部分车型上牌时的安全技术检验,看似放松了管理,实际上对汽车生产企业的要求更严了。因为如今在我国,将采取一种后续监督管理的措施,实行抽检通报制度,以加强道路车辆的生产一致性。在市场上被抽查的产品,如果不符合检验要求,相关企业将受到重罚。而对企业而言,要更下功夫规范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质量有保障的汽车。
样本和销售产品不一致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和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推出包括轿车上牌免检、严禁客车“点单式”生产、禁止重卡结构擅自改变等措施,加强对道路车辆生产一致性的监督管理。
生产一致性是制造业常用的术语,指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性能,与当初公告的标准达到一致,即车型申报的情况必须和批量生产后的情况一致。
但由于所有第三方机构检验,包括监管部门指定的权威中介机构,其检验报告无一例外都声明“只对送检样品负责”,而批量上市后的产品品质是否始终如一,基本要靠厂商自觉,这就给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使得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据了解,有某些企业为了使产品在申报中的型式核准定型步骤中,在油耗、安全、排放三个方面获得良好的数据,不惜以特别改装产品参加核准,甚至用其他车企的产品顶替参加核准。“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轻卡都是国Ⅱ车,即使自称是国Ⅲ排放,绝大部分也是套牌车。”一位商用车厂家领导如是说。比如,汽车上装配的三元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CO、HC和NOx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但三元催化器内含有数种贵金属成分,其对净化作用影响很大。
为了取得良好数据,某些车企在型式核准定型的汽车三元催化器中保持或增多贵金属的含量,以获得较好的排放数据,但在批量生产之后,却降低贵金属的含量,以降低成本,结果导致了产品无法达到之前核准的排放数据。
建立市场抽检机制
生产一致性监管的漏洞,与现有的检测制度有关。在国内强制检测流程下,整车厂送检的车可以事先精心制造和准备。而且,一旦检测过关,整车厂就可以在市场上一直销售该车型而不必再担心被检测的风险。这样一来,整车厂在保证产品相关性能的一致性方面没有什么压力。
而在美国,整车厂只需要提供证明自己汽车质量和品质的报告即可。不过,不要以为事情会那么简单。美国市场是随时随机不止一次的抽检。相关政府机构可以随意买一辆新车去进行检测,如果检测不合格,就会立刻停止这款车的销售,并召回市场上所有同类的车型,同时整车厂还要支付巨额赔款甚至罚款。
要解决生产一致性问题,形成定期市场抽查机制,让随机检测成为主要核查方式,不失为震慑不法企业的一个好办法。在这方面,C-NCAP是一个成功的先例。
记者了解到,每款车进行C-NCAP碰撞试验所需要的3台试验样车,都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出资,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从厂商设在当地的4S店购买的。这种市场随机抽查的方式,令很多在生产一致性上做手脚的企业心有余悸。
制度保障生产一致性
随着行业内企业公告产品的逐渐增多,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等重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与关注,在此背景下,汽车产品公告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和突出,与此同时,汽车生产企业在繁杂的市场应对过程中,违规生产的现象层出不穷,特别表现在公告产品参数、性能与实际交付产品的参数、性能不一致上。
有专家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依靠政府监管,对一致性较差的企业进行严惩,包括追加罚款、停止公告,直至取消生产资格。
8月中旬,工信部下发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车辆生产企业是生产一致性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和完善生产一致性管理体系,保证车辆产品一致性,即保证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产品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与《公告》批准的车辆产品、用于试验的车辆样品、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车辆上传信息中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一致。
记者了解到,这次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将形成长效机制,要向行业内企业进行长期宣传贯彻,作为车辆管理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检测机构也要负起责任,也将成为重点监督的对象。但是,近期内的工作重点可能是对市场销售环节车辆产品开展清理检查,包括安全以及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性能项目的一致性检查,对涉及问题较多的车型要整顿,对问题较多的安全项目要加强监管,对问题企业要处罚。如果生产情况与申报不一致,最终会受到停止产品公告、撤销企业资质等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