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 震)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轮胎产业政策》公告,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促使轮胎产业由大变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新政首次提到对轮胎(包括翻新轮胎)建立召回制度,虽着墨不多,但被视为未来发展的亮点及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新政规定“引导和鼓励建设服务于全行业的轮胎性能检测中心、评价试验场和工程技术中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和鼓励轮胎生产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此次新政被视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纲领,节能环保的高性能子午胎、巨型工程子午胎以及宽断面、扁平化乘用子午胎、无内胎载重子午胎,被列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轮胎产业政策》鼓励汽车企业装配新型轮胎产品,提高国产大型客车和载重车装配轮胎的子午化率,2015年基本实现装配轮胎子午化和无内胎化。届时,乘用车胎子午化率达100%,轻型载重车胎子午化率达85%,载重车胎子午化率达90%。注重工程子午线轮胎、航空子午线轮胎和低速车辆子午线轮胎的开发。同时,轮胎企业的准入条件也有了明确调整,严格限制斜交轮胎发展,除航空轮胎外,不再新增斜交轮胎产能。淘汰年产50万条及其以下的斜交轮胎和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生产线。限制发展有内胎载重子午线轮胎。并明确了对技术进步的要求,规定“除搬迁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外,2011年底前不再新建、扩建轮胎项目。”此举在抑制轮胎产业投资“过热”的同时,将推动我国轮胎产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化,推高龙头企业抢占产品升级带来的市场机会。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表示,随着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轮胎企业将从单纯依靠投资扩大规模获得效益,转为向优化产品结构要效益,从由高消耗、低产出向低消耗、高产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