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谁来为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埋单?
作者:张玉胜


    ■张玉胜
  在10月16日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称,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有规律性的问题,北京并不是“世界首堵”。有调查显示,在北京低于5公里的出行中,小汽车占到40%,这说明北京的小汽车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见10月17日《新京报》)
  笔者以为,急于辩白和较真北京拥堵状况在世界“堵城榜”的排名位次大可不必,以此为动力,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现实存在并且有可能长期存在的交通拥堵“城市病”,构建北京绿色出行环境,更有实际意义。因此,人们的关注点应当放在如何化解“小汽车过度使用”的问题上。
  小汽车缘何会被“过度”使用,这个“度”该怎样把握?郭继孚主张通过经济甚至法律手段来解决小汽车的发展问题,笔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但同时以为,解决“小汽车过度使用”问题,还必须从汽车使用的理念、出行效率的考量、社会资源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引导市民树立绿色出行意识,用堵疏结合的方法发挥好各类交通工具的作用。
  “小汽车过度使用”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发展能够承载的汽车拥有量的“饱和度”;二是优化市民舒适出行的汽车“使用度”。曾几何时,人们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视为一个城市繁荣发达的象征,而如今随着小汽车快速发展造成的“车多为患”,又让人们不得不采取尾号限行、封存部分公车、错时上下班等限车措施。根据北京市交管局的通报,截至9月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50万辆。更让人忧虑的是,按照目前的机动车增长速度,预计明年上半年,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将冲破500万辆。对此人们不得不反思,小汽车到底是提高出行效率的代步工具,还是追赶时尚、彰显富有的身份象征?当我们面对严重的车流拥堵而亦步亦趋地挪动,呼吸着刺鼻的汽车尾气,压抑着内心的焦虑,又何谈舒适和幸福?
  面对拥堵的烦恼,人们自然会想到公交、自行车和徒步出行,然而,公交的拥挤、自行车道的被占,又不得不把人“逼”回车上。前段时间北京市民对自行车出租面临尴尬的议论就是佐证。因此,解决小汽车过度使用,除了通过提高汽车使用成本、采取经济手段限制其过度发展外,更要从构建城市绿色交通网,充分发挥各类交通工具的综合运力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应尽快疏通自行车交通线,整顿自行车出行秩序,创造条件提高5公里以内的自行车出行比例,构筑近距离靠骑行、中心靠公交,外围汽车跑的交通结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谁来为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埋单?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