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消委会公布34个批次塑料食品容器样品比较试验结果
本报广州讯(李 琼 戴 琏记者黄 劼)塑料食品容器的质量安全状况较令人满意。近日,广东省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公布34个批次塑料食品容器比较试验结果,样品全部符合标准要求。
据了解,塑料食品容器产品大都标称可以用来盛装热食、热饮,有的可用于微波炉加热,由于其耐用、方便等特点,被消费者广泛使用。为了解市场上塑料食品容器产品的真实质量情况,引导广大消费者正确选购,广州市消委会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从广州市场上购买了34个批次塑料食品容器样品,并委托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依据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等,对材质鉴定、蒸发残渣(4%乙酸)、蒸发残渣(65%乙醇)、蒸发残渣(正已烷)、蒸发残渣(水)、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酚、脱色试验等共9个项目进行了比较试验。
进行比较试验的34批次样品,是以聚乙烯(以下简称PE)、聚丙烯(以下简称PP)、聚苯乙烯 (以下简称PS)、聚碳酸酯(以下简称PC)为主要材质,通过不同的成型工艺加工生产所得到的用于盛装食品的产品,其中包括PE材质的食品保鲜袋8个批次,PP材质的保鲜盒、微波盒及水杯共13个批次,PS材质的水杯4个批次和PC材质的太空杯9个批次。比较试验结果显示,34批次样品所检项目全部符合标准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塑料食品容器的材质类别较多,由于容器的材质不同,使用范围也会有所区别。塑料食品容器的杯底或者产品包装上通常附有不同的数字和符号,通常塑料容器底部会标注带箭头的三角形符号,这是可回收循环利用的标识。在三角形里,1~7的数字则代表采用的材质,包括: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HDPE(高密度聚乙烯)、3-PVC(聚氯乙烯)、4-LDPE(低密度聚乙烯)、5-PP(聚丙烯)、6-PS(聚苯乙烯)、7-PC(聚碳酸酯)。这些标识具有专业性,对于消费者来讲比较陌生,因此建议商家今后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把好质量关,而且应更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去进一步完善商品标识,如可通过简化专业术语的表达、针对不同材质进行文字解释、标明注意事项等,从而方便消费者购买到更合适的产品。
●选购提醒材质不同用途不同
广州市消委会建议广大消费者在选购塑料食品容器时多看标识,再根据不同材质选购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PE材质的食品保鲜膜耐热性差,勿与食物同时加热。食物放入微波炉加热前先要取下保鲜膜。
■PP材质比PE要更坚硬并且有更高的熔点,所以该材质的微波炉餐盒一般可耐130℃高温,但透明度差,小心清洁可重复使用。
■PS材质的产品耐热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加热。该材质以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和口杯为主,如温度过高会释出化学物。如果用于盛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还会分解出对人体有害的聚苯乙烯。因此,日常生活中,建议消费者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PC材质多用于制造奶瓶、太空杯,使用时勿加热,勿在阳光下直射。PC中残留的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释放速度也愈快,因此,勿用PC水瓶盛热水或用洗碗机、烘碗机清洗。第一次使用前,用小苏打粉加温水清洗,在室温下自然风干。 (黄 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