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明
日前,卫生部组织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营养强化剂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从总量上看,我国属于世界上营养不良人数最多的国家;从结构上看,我国既有发达国家所需要解决的失衡型营养不良问题,又有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而食用营养强化食品是预防营养失衡和营养摄入不足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
记者通过走访北京美廉美、家乐福超市了解到,营养强化食品的价格与普通食品相比明显偏高,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愿意购买。例如,5升装的福临门大豆油只要51元,而添加了维生素A、E的大豆油则要59元;海天的铁强化生抽和铁强化草菇老抽,售价分别为7.39元和6.99元,较一般生抽贵了约1元;营养强化大米将划分为高中低档,高档定价11至49元/500克,中档6至10元/500克,低档4至5元/500克,而普通大米的价格为1.5至3元/500克。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表示,从1995年起,相关部门启动了“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目前已基本确定将盐、面粉、食用油、酱油和儿童辅助食品作为食品营养强化战略的实施载体,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尼克酸、铁、碘、锌、钙、硒等营养素为添加的主要强化剂。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都属于食品,但是营养强化食品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保健食品。因为营养强化食品是在现代营养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居民营养状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工作、不同生长发育期人群的营养缺乏水平和营养需要,以广泛消费的食品为载体,加入特定营养素生产的食品,以补充特定人群所缺乏的营养素,且不改变饮食习惯的一类食品。
食物强化在国际上是普遍通行的做法,迄今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用立法或者倡导方式推行粮食营养强化。欧美一些国家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推广营养强化面粉。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粮食中强化钙、铁、锌、维生素、叶酸等营养素,并由国家立法监督执行,如果面粉中不加入这些营养素则禁止出售。美国有1万多种强化食品,占所有食品的85%,每年人均消费营养强化食品达1万元人民币。日本政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大米的营养强化标准,现在营养强化大米比较常见,主要针对国民老龄化推出的维生素E强化大米、针对青少年缺铁性贫血推出了铁强化大米等产品。此外,韩国、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古巴、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陆续推行食品强化。
周邦勇指出,消费者食用营养强化食品时,应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营养素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每个人的营养状况又与其身高、体重、身体状况密切相关,某些营养素如果超出正常的数值,就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例如,维生素A、D食用过量,可引起毒性反应;维生素D和钙同时吃,会形成钙的沉积,严重的会造成肾衰竭;氨基酸长期不平衡,会降低人的抵抗力。消费者应通过医学检测鉴定是否对某种营养素缺乏,才能确定选用何种营养强化食品。此外,食用营养强化食品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当身体不缺乏该类营养素的时候应及时停用,否则会造成某种营养素过多而导致不良后果。
我国目前仅有营养强化食品300多种,只占食品总数的约5%,人均消费不到100元。我国向全民推广强化食品,还需要政府和生产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生产营养强化食品,通过市场手段降低强化食品价格,才能扭转强化食品曲高和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