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购买新衣、置办年货、选购礼品、安排出行、家人团聚……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的消费热情逐渐高涨,诸多商家又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新一轮的节假日促销。在终端促销卖场,各路品牌产品吹响了促销集结号。然而,促销的结局并非全是皆大欢喜,而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少产品在节日促销时花了代价却出现了“促而不销”的状况,甚至有的得到了损害品牌形象的尴尬结果。
节日促销迷人眼
1月25日,北京上品折扣亚奥旗舰店开始推出“新春‘家’年华,大牌集结购”活动,中式服装专场全部在6折以下,少数名牌鞋服甚至在100元左右。这是上品折扣开年超级购物让利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
记者了解到,上品折扣节日期间所有品牌通过打折或者返券等形式,将给消费者让利上千万元。除了8个实体店的常规促销,上品折扣还在官网上推出了7个品类18个品牌的线上线下3折封顶同步行动。此外,官网还将进行骆驼、红蜻蜓等品牌的0.7折在线秒杀活动。
与上品折扣线上线下联动不同,多数商场超市还采用了传统的促销方式。在北京西单商圈,女子百货、西单商场和大悦城等商场,“满200返88”、“4折让利”、“积分换礼”等促销字眼随处可见,有些商家还推出了类似在线秒杀的限时抢购活动。女子百货一位导购人员告诉记者,圣诞节以来北京的商场就进入了一个岁末“打折季”,服装、鞋帽甚至化妆品等商品都将持续打折。
如果说返券让利是传统渠道的促销手法的话,那么团购秒杀就是网络促销的主打。以淘宝网为例,每天都有各种品类的品牌产品秒杀活动。减免运费则是网络商家的又一促销利器。在不少购物网站,“全场包邮”、“满100减免运费”等成为置顶的促销语。此外,各大团购网站上的优惠信息也是内容丰富,从美食到化妆品,从会所门票到光盘读物一应俱全,便捷的方式和大幅度的优惠,使消费者在挑选心仪商品的同时又能体会和朋友一起购物的乐趣,受到不少年轻人喜爱。
谨防促销后遗症
对商家和厂家而言,促销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销量,提升品牌形象。事实上,很多品牌产品在促进销量的同时,也确实吸引了一些消费者成为其忠实的粉丝。在上品折扣,正在购物的消费者郭小姐对记者表示,手中的衣服以前就很想买,但由于价高一直未出手,“这次促销让利幅度还是很大的,希望这样的低价能再多飞一会儿”。
根据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章燕的研究,相同的产品类别相同知名度的两种商品,都进行促销活动时,只有16.1%的消费者完全不受促销活动影响,其中28.3%的消费者选择有赠品且赠品丰厚的品牌。33.9%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过促销的品牌,知名度会有提高,15.4%的消费者认为经过促销的产品亲切度提高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上升了。
然而,在硝烟弥漫的促销大战中,企业是否能获取更多利润和品牌美誉度的双赢,却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少企业就因此患上促销后遗症。
金点策划机构总裁安钢认为,促销后遗症有四。一是销售额上升,利润未涨。二是宣传炒作不当引发纠纷,使品牌的美誉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例如夸大宣传、抬高标价再打折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三是促销广告不专业,无形中增加了营销成本。四是赠品与产品毫不相干,搭配不够合理。在目前的商家促销中,赠品是商家惯用的手法,也是把企业的信息告诉消费者的传播渠道,但大多数商家老是忽略赠品这个载体,搭配的赠品与所销售的产品根本不着边际,而且品质难以保证,这就面临给消费者带来长期无法修复的品牌印象,同时消费者容易形成过多的赠品促销依赖性,一旦品牌停止赠品促销活动,销量会迅速下降。
让促销为品牌增值
上海追梦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黄子豪说,产品促销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搞好促销不仅能帮助企业连续地向受众提供必要信息,实现销售,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企业了解受众对信息的处理情况,影响顾客随后采取的行动,实现品牌与顾客的双向互动。
黄子豪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了支持塑造品牌形象,促销培训应该成为企业优先考虑的一项任务。具有一定规模且长期需要固定促销人员的公司,应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拨付相应资金,来进行相关培训,使促销员真正在品牌建设中发挥出应有作用。第二,转变促销观念,实现销售与品牌双赢。第三,创新促销手段,增加品牌对顾客的吸引力。如果促销的目的不仅是销售,那么不仅促销活动的策划和内容非常重要,执行的形式也同样重要。促销提供给顾客的诱惑很重要,不要总是买大送小,买礼品送包装,而是要给顾客一个购买的理由,打出适合的诱人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