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15电子商务诚信平台首次发布《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投诉分析报告》,《报告》显示——
本报讯(记者张 磊)4月8日,中国315电子商务诚信平台主办了首届中国315电子商务诚信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我国电子商务如何健康持续发展,以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守法守信经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广泛探讨。在研讨会上,中国315电子商务诚信平台首次发布《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投诉分析报告》。报告中披露,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315电子商务诚信平台共接受电话、邮件、网络投诉2072起。消费者投诉的对象主要涉及基于网络服务的网络游戏、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电信服务、保健食品、房产家居、服装鞋帽等十余个类别,主要反映出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存在四大主要问题。
一、消费者处于消费保护的盲区,购物网站缺乏明确的消费保护引导和消费保护制度。大量的投诉实例表明,消费者普遍对购物网站的信息表述理解不清,购物网站缺乏必要的消费引导和消费保护制度。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的凭据无法保存,目前只能通过拷屏订单、聊天记录等方式保存证据,但是购物发票、电子交易凭证仍旧无法有效获得。
二、网站产品宣传不实,售后服务跟不上。由于网络购物发展迅猛,从事网络销售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普通消费者无法识别销售平台的手续是否合法、资质是否完善,缺乏亮照经营的约束。2010年,团购网站问题尤其突出:团购网站建站容易,缺乏专业机构审批程序,为不法分子通过办理会员卡等方式骗取钱财提供了机会。一些团购产品质量无保障,团购网站没有明确的售后服务条款。团购网站与其他的网络购物网站一样,应当遵循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在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或销售的娱乐服务项目不能兑现的情况下,应在规定时间内为消费者处理问题,建立完善的退换货(票、券)制度,同时标注产品来源及此活动单品售后服务标准,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对消费者的损失进行赔偿。
三、实物型网购第三方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与支付一直以来是电子商务投诉的热点和难点,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能自由选择物流体系和支付系统,支付款项流转不清、未签收的货品被告知已签收等投诉一直居高不下。
四、非物流性数字产品电子商务成为新的投诉热点。2010年非物流性数字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快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动网络的话费充值、套餐服务等管理不善,需要加以规范。话费充值的途径很多,通过网络充值的渠道缺乏规范,运营商应对从事网络充值的网站颁发许可证书并在自身的网站上进行公示,消费者不应盲目轻信网络销售方的宣传,选择运营商的网站或诚信的网站进行充值。二是虚拟财产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虚拟货币、虚拟物品均属于消费者的虚拟财产,封号、封卡等现象的出现,直接致使网络游戏中玩家已获得的虚拟财产受到损失。
据悉,中国315电子商务诚信平台自2010年8月正式启动以来,其工作得到了315电子商务诚信联盟企业的大力配合,有几十家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运营企业、IT制造厂家、服装制造厂商、食品企业积极联系参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后,中国315电子商务诚信平台将立足北京、服务全国,努力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纪要详见第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