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网络推手切莫成“打手”
作者:李光焱


      最近,网络推手“金泉少侠”(马甲为“广州富家公子”)策划的“母亲跪行求助”一事,终于部分真相大白。一时间,网络推手制造的网络炒作事件,再次刺痛社会神经,成为舆论焦点、批判靶子。批评者认为,如果不是有人及时挑开其马甲,媒体和公众将又一次被愚弄,成为网络炒作的垫脚石。网络推手已经野蛮生长,不可不治。
  其实,通过网络这一新工具的炒作事件并不见得比线下炒作事件更多,炒作也并非国内网络所独有。只是因为网络自身的特性,导致炒作之风迅速扩散。诚然,在网络炒作中,出现了不少谣言、恶搞甚至是诽谤攻击,影响甚坏,但错不该由网络炒作独担。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其前提往往被忽略。首先事实要在炒作之时及时得到公开。像这次的“母亲跪行求助”事件,就是因为“马甲”被挑破,迷雾被拨开,公众才真正得以窥其全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现象背后的真实来选择自己的立场——从而避免被愚弄。
  其次,公序良俗应该广受尊重并被践行。现今一些网民在网上出口成脏,甚至谩骂恐吓,其心态令人吃惊。这些被称为“五毛”、“水军”的网民,在一定程度上让网络炒作形象走向负面化。事实上,网络炒作如同公关,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缺之不可,只不过网络炒作的工具是网络而已。
  “天线妹妹”、“公交大叔”这类炒作,未见其恶劣影响。即便“母亲跪行求助”事件,最终在传媒和公众的介入下,也能沿着理性的轨迹前行。因此,网络推手或网络炒作并不全是祸,无须对其神经过敏。问题的关键倒是,如何减少网络炒作的欺骗性人气利用、逆反性情绪挑拨、低俗性病毒式传播,营造更健康的网络生存环境。网络推手可以进行网络炒作,但要有底线,一旦超越了底线,网络推手恐怕就充当了“打手”的角色。
(李光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数字生活·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网络推手切莫成“打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