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婉拒“痴”善老人裸捐呵护了善
作者:陈尧


    ■陈 尧
  5月9日下午,行善成“痴”的84岁老人张忠泉用颤巍巍的双手,向江苏省盐城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递上5张存款凭证和一张收条,共计9.75万元,他表示要将这些钱捐出去。但在了解老人的相关情况后,工作人员婉拒了这笔捐款(据5月10日《扬子晚报》报道)。
  对于不少人而言,84岁的张忠泉老人并不陌生。这主要缘于两个方面,一是这位“雷锋式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对自己吝啬得近乎苛刻,但却行善成“痴”;二是这位“痴”善老人远超常人的行善之举,总是伴随着许多异议,甚至导致了他自己妻离女散的人间悲苦……色彩对比如此鲜明的两种镜像集中于同一个人身上,无疑具有很强新闻价值和传播效应,在各种媒体一轮接一轮的报道之下,张忠泉老人想不出名都难。“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于张忠泉老人的执着,我们诚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甚至可以联想到个别悭吝的明星大腕儿和那些贪污受贿几千万元、上亿元的贪官,但无论如何,解读和品味老人的“痴”善行为,我们首先应该超越金钱的层面,毕竟,这位老人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属于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在物质财富方面,并没有突出的优势。
  去年4月,张忠泉老人在捐出10万元后说过:“只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由是观之,张忠泉老人捐的与其说是钱,不如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闪闪发光的良苦用心。在这个意义上,相较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争论老人善行的是非,更有价值的事情是把老人当作一面镜子,或者说一杆标尺,然后躬身自省,努力荡涤心灵和精神的尘埃。倘若能这样,那我们离“痴”善老人的精神境界和行善的目的也就近了一步。
  当然,我们在弘扬善、彰显善,并以善来观照自己内心的同时,还必须呵护行善者、关爱行善者、回馈行善者,尽量不让诸如张忠泉老人这样的行善者因为善举而远离了幸福、尊严的生活。这,不仅关乎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良知,而且关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安宁。否则,行善者之善,如果反过来对行善者造成了伤害,只能见证社会环境之不善,最后成为社会和善本身不可承受之重。
  善的终点不该是非善,更不该是恶。在这个世界上,“善善相报”是最美丽动人的,“好人有好报”是最值得期待的。因而,不论我们对张忠泉老人欲捐全部积蓄的裸捐善举是感动还是汗颜,我们同样应该感谢婉拒老人捐款的盐城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充满善意的婉拒行为,既让“痴”善老人的善举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也让世人对行善成“痴”的张忠泉老人少了一点担忧。这是对行善者本人的呵护,也是对善本身的呵护。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婉拒“痴”善老人裸捐呵护了善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