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方/文 郝 军/摄
北京停车真的很难
在北京,开车出门最愁什么——找不到停车位。现在的北京,几乎变成了一个大停车场,自行车道、便道、胡同,凡是能停车的地方现在几乎都塞满了汽车。
上午8时许,李女士开车送奶奶到同仁医院看白内障。此时,医院停车位早已满员。李女士让奶奶自己下车,自己开到崇文门路口掉头去对面的停车场。孰料,这边停车场待停车辆排出数十米。等了40分钟,李女士才把车停进车位。在医院大门口一直等她的奶奶,早已疲惫不堪地坐在地上……
很多北京人深有体会,“到医院停车,不比看病容易”。每天早晨,位于市中心的北京各大医院周边道路就已人车拥堵,很多医院常常连救护车开进来都费劲。条件好的医院,其停车场也只能容纳100多辆车。周边500米内的公共停车位能有几十个,也根本不够用。有关部门统计,近90%的医院停车场位紧缺,不仅阻碍患者及时就医,而且严重影响就医环境和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
在北京,不仅出门难找车位,就是不出门,停车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记者的一位朋友,近一个月来已被贴了四次罚单。他住的楼房临街,住户有上百辆车,但小区车位不到10个,大量的车被迫停在小区门外的街道和人行道上。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北京市共有机动车停车位接近220万个。其中,经营性停车场近5700个,停车位约140万个。居住小区停车场2516个,停车位约78万个。而据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数字,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490万辆。这就意味着,按220万个停车位“满员”计算,北京仍有超过270万辆车处于无位停车的尴尬境地,也意味着270万辆车不可能“依法停放”。
北京市交通委不久前宣布,今后5年,北京市计划至少建设20万个基本停车位、5万个公共停车位。这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有专家认为,按照北京每年限购24万辆小客车的政策,这样的建设规模,很难弥补停车位缺口,今后的供需矛盾还将日趋严重。
解决停车难的突破口
有没有解决停车难的突破口?
北京市交通委在4月初发布的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七阶段(2010年)工作方案中透露,今年将把中心区的公共停车楼(库)建设纳入交通基础设施范畴,并在城区和医院周边等进行立体自动化停车库建设试点。有望成为试点的区域包括位于东城区的同仁医院和北京医院。
其实,对这种立体停车楼,北京人并不陌生。
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望京新城公司在望京银领国际小区建成一座停车楼,5层高的整体停车楼共750个停车位,目前只剩4层B区、C区的3个车位尚未出租。
由于是地上建筑,停车楼设立了4个出入口,配备了2部电梯,十分方便。数据显示,2005年与小区入住同时落成的这座大型停车楼,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5层,5楼的楼顶是露天停车场,全部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开车进入停车楼内,可以发现2.6米层高的每层楼被分为“品”字形3个“错叠层”,错叠的三段楼板之间各有1.5米是相互叠合的,叠合部分只留出1.3米的高度空间。车辆停车入位时,可以将车头车尾部位伸入叠合空间,不妨碍停车的同时,两处重叠使停车楼“扁”了3米,避免了空间浪费。这一设计不仅可以增加8%的停车位,而且每个车位平均占用建筑面积只有27.8平方米,远低于普通地下车库每个车位30至40平方米的平均水平。算下来,能比普通车库提高停车效率20%。自从立体停车楼建成,一直很受欢迎,小区的消防通道畅通了,居民外出也不用在车缝儿里穿行了。
位于建国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一座机械立体停车楼。驾车上班的职工把车锁好以后,在左侧的操作间里,按下按钮,升降机就会自动将车辆送至上面的空车位,完成整套操作不过两分钟,而取车也同样便利。
发展停车楼大势所趋
与传统停车场相比,立体停车场占地面积小,但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发展立体停车,是世界诸多城市以有限土地资源解决停车空间不足的一个基本思路。
在人多地少的日本,机械式停车设备使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从1957年日本制定停车法以来,目前全国立体停车设备已超过330万台。据粗略统计,东京的停车位面积,已经接近整个东京市的面积 这主要得益于发达的立体交通建设,东京有数千个大大小小的立体停车库,大阪市也有3000个立体停车库。除了专门建设的停车楼外,一些只有几平方米的空地上也会搭上钢架,建成两层的停车位。很多立体车库上层车位巧妙地利用地形,让汽车直接从一条上坡路上进入,不需要单建上下通道。
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在大型政府组屋区,每幢楼都有三四十层,但社区道路两边却没有一辆车。原来,社区建了很多六七层楼的立体车库,保证了足够的停车位。新加坡政府规定,每个共管公寓、组屋区、社区、大饭店及每幢大型建筑物必须修建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且要保证住宅数量与车位数量的比例在1:1以上。因为有了高楼式多层停车场,弥补了地下、地面停车场的不足,有效避免了停车占道情况的发生。
即使在用地非常宽松的美国,立体停车也大行其道。在美国亚特兰大大学,70%停车位是立体停车位,一般教研楼都配有独立的停车楼,有些宿舍楼也与相应的立体停车楼连在一起。市区的地铁停车也是停车楼,而且8小时内免费,电影院也建有相应的立体停车楼,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但在北京,目前这种立体车位所占的比例仅为2%至3%。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郑石认为,从长远考虑,在加强前期规划的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停车楼的产业化发展。全机械停车楼能节约大量土地。
发展立体停车,是世界诸多城市以有限土地资源解决停车空间不足的一个基本思路,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北京等大都市。
立体停车楼,看上去很美,但在北京,实际运作并不顺利。有的是建起来空一半;有的是想建建不起来;更有甚者,若干当年博得满堂彩的先驱,多关门大吉……
北京停车楼的出现虽已有十年历史,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至今仍显“陌生”?个中原因,请看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