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慢病防治
警惕糖耐量减低守住对抗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作者:唐夏


    ■本报记者 唐 夏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生活水平改善和不良生活方式所致肥胖人群的增加,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自1980年我国开展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至今,糖尿病患病率已由当时的不足1%增加到目前的9.7%,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慢性疾病。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糖尿病防控评估研究小组发布了《中国糖尿病防控蓝皮书》,呼吁人们警惕糖耐量减低,守住对抗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糖耐量减低是预警信号
  医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发生前,往往会出现糖耐量减低(IGT),此时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
  什么是IGT?《中国糖尿病防控蓝皮书》撰写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信息管理系主任马敬东博士告诉本报记者,IGT现象是人体对糖负荷的能力受到轻微损害,胰腺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受到一定影响而出现的血糖偏高,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普遍认为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而且是发展成为糖尿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有胰岛素抵抗型又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型,早期都要经过IGT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糖代谢紊乱不严重,所以没有临床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因此发现IGT患者并进行干预成为预防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有效的干预治疗可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IGT患者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患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研究显示,中国人IGT患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达8%~11%/年。
  糖耐量是否减低可以检测
  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是IGT患者,可以到医院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即检验前夜空腹10小时,抽取空腹血标本后,饮用含75克葡萄糖的300毫升水溶液,5分钟内饮完,分别于服糖水后0.5、1.5、2小时抽取血标本。如果具备以下三条,则诊断为IGT:1.空腹血糖<7.0mmol/L;2.服糖水2小时血糖>7.8mmol/L,低于11.1mmol/L;3.服糖水后0.5、1、1.5小时三个时间点中,至少有一个时间点血糖≥11.1mmol/L。
  合理干预可重返健康
  IGT是从准糖尿病患者恢复到正常人的最后一个阶段和最后一个机会,一旦跨越这个阶段,等待着患者的就是糖尿病和它的并发症。所以要警惕IGT,在医生的指引下,加强饮食、运动和药物的干预,争取重回正常人之列。
  马敬东介绍说,IGT的干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和运动)以及药物干预两大类。日常饮食中,减少能量摄取会明显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且使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增加。应做到“四低二高一平衡”,四低即低糖、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二高即高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一平衡即适量的蛋白质。同时要限制总热量及脂肪成分,限制饮酒,鼓励多食蔬菜及高纤维食物。规律持久的体育运动可减轻体重,增加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耐量和脂代谢紊乱。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非药物干预后,如果IGT情况无明显改善,可加用药物干预治疗的手段。α糖苷酶抑制剂是目前用于IGT干预的主要药物,临床常见的是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医药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警惕糖耐量减低守住对抗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