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由高铁改慢车车市很难再加速
作者:张震
图片


    ■本报记者 张 震
  今年车市的表现让汽车业内捏了把汗,从年初到年中车市持续疲软,直到下半年才逐渐出现回升的迹象。
  即使在11月,业内仍然在为“金九银十”的成色不足而担心,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今年车市极有可能出现多年未见的负增长,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在本月度的信息会上,终于做出乐观表态,今年车市实现正增长已无悬念。
  车市忽冷忽热
  “虽然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下降,但忧中有喜。在去年年底高产销的背景下,2011年全年总产销仍能保持正增长,应该可以比去年同比增长2%左右。”中汽协秘书长董扬预测道。
  相对于前年增长46%、去年增长34%,董扬认为,今年车市增速严重放缓主要受三方面不利因素影响:一是利好政策集体到期结束;二是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三是汽车使用环境越来越差。
  但从中汽协公布的11月汽车产销数据来看,车市依然处于下行通道。
  “从前11个月累计来看,增速继续下行,产量增速2%,回落至年内新低,销量增速也首次回落至3%以下。”中汽协助理秘书长朱一平发布了中汽协的数据,11月,汽车产销169.50万辆和165.60万辆,环比增长7.95%和8.60%,同比下降3.41%和2.42%。
  按照往年规律,12月份,是车市销售的传统旺季,也往往是车企冲量的阶段,再加上今年销量没有达到预期,降价冲量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一位经销商对记者表示,今年12月份车企并未普遍发起大规模的促销行为。一方面,是车市的促销早在七八月就展开了,车企再降价的空间并不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完成销量计划无望的企业来说,促销已无益于销量缺口的弥补。
  自主品牌举步维艰
  “现在这个时候,自主品牌比任何时期都要艰难。”上周末举行的十大“中国心”的颁奖现场,不止一位自主品牌企业老总如此表示。
  中汽协的统计数据显示,乘用车11月产销137.41万辆和134.37万辆,环比增长8.90%和10.07%,同比增长0.71%和0.29%。
  但从前11个月的情况来看,乘用车销量虽然同比增长,最终受益的还是合资品牌,而自主品牌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中汽协另一统计数据表明,前11个月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1.50%,占轿车销售总量的比重已经下降至29.05%。
  来自全国乘联会的数据也显示,比亚迪、奇瑞、吉利等都出现了负增长,今年难以达到去年的销量规模,完成去年年底制定的高销售计划,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今年车市,受政策退出等因素的影响,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表现非常低迷,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从销量数据上来看,这些主流的自主品牌几乎都难以完成今年的销量计划,且差距巨大。这也再次印证了在系列车市刺激政策退出之后,今年车市受打击最大的正是自主品牌。
  一位自主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卖得好的车型没利润,有利润的每个月又卖不了多少辆,现在就是在熬日子。”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井喷的行情中,价格的优势已经耗尽,现在看来,只有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而不是抱怨合资品牌的挤压,才是未来自主品牌的出路所在。
  2012车市向何方
  展望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据知情人透露,在刚刚落幕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年会上,业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看好的,也有不太看好的。
  不看好的一方认为,明年中国汽车整体增速会持续下降,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他们认为,一方面,明年经济形势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有可能会实施紧缩性的金融政策。另一方面,国务院刚公布了新的大气排放标准,环保节能要求提高了,这对汽车消费肯定会有一个限制和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各大城市环境治理的要求,可能会使得有更多城市实行限购限行的约束性政策,这将更为明年车市加上“紧箍咒”。
  而看好车市的一方认为,国内车市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的依据是全国汽车千人拥有量还较低,我国目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国内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汽车消费的潜力正在释放。“明年车市会好于今年。”相对于今年车市的低迷,董扬对明年车市持乐观态度,随着利好政策集体退出带来的影响逐渐式微,而且明年宏观政策环境有望好于今年,所以,明年车市也会好于今年。“总的来看,回归理性增长将是明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主基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何黎明告诉记者,需要认清的是,汽车市场增速的减缓,并不表示国内车市就进入了下行通道,而应该认为是一种回归常态。或许从明年开始,中国车市将告别忽冷忽热的时代,走上一条理性发展道路。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由高铁改慢车车市很难再加速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