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PM2.5背后的市场与技术博弈
作者:张怡


    ■张 怡
  北京冬季连续多日的阴霾将社会的目光集中在PM2.5,而未来这一监测指标数据的发布,又将使得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工业直面节能减排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有重要影响,已经被美国和欧盟部分国家作为重要的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而多项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汽车的尾气排放对PM2.5的产生负重大责任。
  PM2.5的影响将不会止于环保部最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作为产生的主要来源,汽车工业已经无法回避节能减排的现实与紧迫性。今年1月6日,北京市环保部门首次公布一组PM2.5的研究性监测数据,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开始“直面现实”,并拉开了“环境保卫战”的大幕:空气质量提升与治理交通拥堵并肩作战,将矛头共同指向机动车污染。未来,随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要区域PM2.5数据的不断发布,将直接逆向推动车企打响转型攻坚战。
  日前,国家陆续发布的更高的车用油标准及排放标准,已经体现出政策制定者的关注重点正在从“能源替代”过渡到“能源替代+减少排放”,汽车工业正在面临油耗与排放的双向收紧。从2011年9月节能汽车推广补贴的门槛提高,到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制、排放限制等法规的颁布,传统汽车的节能工作稳步推进。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内容显示,在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方面,淘汰“黄标车”、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实施第四阶段乃至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及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在2012年四箭齐发。
  不仅如此,企业的评价标准也日渐倾向考察节能率。刚刚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提出了“车型燃料消耗量+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全新评价体系,以推动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这意味着,车企如果想要推出一款大排量豪华车,则必须为了维持总体减排目标而推出节能或新能源车型。
  多项政策的协同促进,搭配国家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逐步放松,共同推动汽车工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显示出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紧迫性,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紧迫性。但是由于支持项目的审核、补贴资金的跟踪及企业自身动力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关键技术上进步缓慢。而今,面临外国车企开发的节能与新能源产品的热销,如果不及时转型,或将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再次走上依赖外资的 “市场换技术”的老路。
  跨国车企也纷纷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寄托于备受PM2.5困扰的中国市场,对国内车企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
  内外部的双重驱动,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必须摒弃浮躁心态,认识到问题与不足,脚踏实地谋求技术进步,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汽车工业抓住新能源机遇做大做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PM2.5背后的市场与技术博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