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聂国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徐景和3月28日在参加“中国食品安全法治讲坛”时表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难题是解决可量化、可控制、可预测的问题,科学的监管应该是建立食品安全指数,让食品安全可以量化、控制和预测。
徐景和说,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年周期”现象,即“年底形势稳中向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政府大力治理——年底稳中向好”,其根源在于食品安全无法做到可量化、可控制、可预测。他在点评宁波市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做法时表示,宁波市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共享数据库、制定全程可控制的食品流通路线图、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力度等措施都是在可量化、可控制、可预测方面的有益探索。
徐景和同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跨越性、阶段性等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追溯体系和有奖举报机制已经有了建立的必要和基础,应该从法律层面予以确立,进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法治讲坛”3月28日在京开讲,由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法治信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宁波市食安办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史小华以“城市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建设”为主题作了首场报告。
史小华认为,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品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食品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公众恐慌甚至对政府不信任问题。他说,分析这几年媒体披露的、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些所谓的事件仅为个案,有的缺乏事实依据和科学性,有的甚至有炒作和商业目的的嫌疑。这些事件之所以引发民众担忧,原因是公众迫切需要获得食品安全客观真实信息与政府不能提供更多的关于食品安全信息之间存在矛盾。
史小华表示,开展风险交流,政府向公众主动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需要,是建设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环境的需要,也可有效地制约企业的不法行为。但他同时认为,食品信息公开不能简单化,必须做到科学、公正、规范和有效,要有利于解决重点问题,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关乎“三农”问题,要特别谨慎,以免无辜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