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葳
经历了“逢九必堵”的九月后,头痛不已的北京交通委又启动了2013年保障交通畅通措施研究,再议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可行性,以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全城大拥堵。
这个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小试牛刀的限行措施,尽管在2010年底出台的治堵28条中被提及,但迄今未再实施。因为在一些交通专家眼里,靠剥夺车主财产一半时间使用权来限制车流量的方式,虽然短期立竿见影,但略显简单粗暴,而且会刺激更多的家庭购买第二辆车的需求。靠单双号限行来治堵,更被人们戏称为用节食来治疗便秘,治标不治本。
今年年初刚刚突破500万辆机动车的北京,拥堵已经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愈发感到,交通已变得越来越脆弱,有时下班前的一场绵绵细雨就会造成全路网瘫痪,被人们戏称“北京的道路是纸糊的,遇水就瘫”。拥堵使人心浮气躁,而焦躁心情导致的事故频发,反过来加剧了拥堵。原本寄希望于车少了、路宽了,自然一路畅通了,但修路架桥之后却发现,路修到哪儿,车堵到哪儿。
同样是人口稠密的繁华大都市,在人口多达367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800万辆、道路没有北京宽的日本东京,虽然既不实行单双号限行,也从未摇号、拍牌加以限购,却并没有发生严重拥堵,早晚高峰时段路面基本顺畅,井然有序。可见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并不全在车多。
城市规划界有一句名言:“路宽了,车自然就多了。”这意味着,无论路有多宽,人们都会按照路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来使用道路。
无论采取车牌拍卖、摇号、单双号限行等什么样的方式来限制汽车数量,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人们都会按照车少后的路况能容纳的最大限度来使用道路。也就是说,造成拥堵的症结并非只是车太多或路太窄,更重要的是路上的车以什么方式在行进。
前日非高峰时间行驶在一条双向双车道公路,转弯后原本一路畅通的道路不知何故暴堵起来,堵了20分钟蹭到跟前才发现是一起极轻微的刮蹭事故,两车主把车横在路当中谁也不肯挪车,都要等交警来评理。
一位美籍华人城市规划设计师说过,多数城市的交通拥堵,85%以上其实是由于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十一”高速公路免费通行首日,高速公路出京大堵车,也是拜几起违章交通事故所赐。
相比东京、纽约,我们的车主少了些严守交通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强烈意识,城市交通为此额外付出了高昂的中国式的维护秩序所需的社会成本。
单双号限行是一剂立竿见影的治堵“猛药”,但不能有效祛除拥堵病根,这种被行政强制力约束出的畅通,更多是透出几分城市管理者黔驴技穷的无奈。
2015年之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700万辆,那时即使实行最严厉的单双号限行政策,如果市民缺少对秩序的维护、遵守交规素质和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的意识,城市缺乏无缝接驳、效率更高的公共交通,拥堵仍将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