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莉葳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在世界都属罕见,但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则存在诸多困难,包括技术不成熟,可靠性、耐久性、成本高、社会配套设施不健全等诸多市场化的阻碍和困难。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普及看起来仍然遥遥无期。
而今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确定了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路线,到2015年,这两种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要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将普通的混合动力车排除在外,想实现这个目标似乎遥不可及,政府扶助政策频频大开绿灯也自然在意料之中。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在25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总计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6834辆,仅达到预计推广数量的35%以上。连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都承认,“如果仅从现在的推广速度看,要实现50万辆的目标确实有一定难度,面临较大挑战。”
相对于普及困难的私家车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加大对更具有普及性的公共领域扩大示范力度,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期目标的关键。
上个月,财政部等四部委扩大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推广范围,从目前的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试点,仍是举步维艰。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公交、出租、环卫、旅游景点和大型社区短途摆渡车等规模化使用新能源汽车,才能更快地启动市场,并带动充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用环境完善起来,消费者自然会更容易接受电动汽车。反之,让普通消费者承担新能源汽车市场起步可能面临的风险,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