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妮 本报记者 刘浩
时值暑期,不少家长为孩子选择教育培训,各类科目补习班、夏令营、技能特长培训班等随之层出不穷。一些教育机构看似正规,其实存在退费难、格式合同显失公平、教育质量与宣传不符、随意调换师资或授课地点等问题。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统计,近两个月来,共受理教育培训类投诉431件,同比增长22.8%。上海市消保委公布了部分典型投诉案例,并进行了分析点评。
陷阱一
缺乏办学资质
消费者李先生看到某培训机构“名师辅导”“高升学率”的宣传广告便心动了,经过一番咨询,为儿子报了该机构的高复班。但经过3个月的培训,儿子的学业并无起色。李先生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起了疑心,随后调查发现,该机构根本不具备办学资质,教学人员也未取得教师资格证。
点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暑期辅导班前,可先查询相关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培训机构应具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并在教育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确定的培训项目范围内办学,教学老师应具备教师资格证或相关资格证书等。此外,应尽量选择成立年限长、品牌实力强、招生规模较大、信用口碑好的培训机构,并要实地查看教室、教学设备,最好能实际体验教学水平后,再办正式入学手续。
陷阱二
夸大师资力量
消费者李女士花了近1万元为孩子报名参加某机构的暑期夏令营,广告中宣传的该夏令营课程由某国际机构研究设置,并由国内外知名心理学家、社会成功人士等全程参与办学,据称可“改变性格”“改变命运”。李女士希望借此机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但孩子经过两周训练,除了疲惫之外,觉得夏令营课程组织混乱。李女士认为实际效果与宣传相差甚远。
点评:部分教育培训类机构为了吸引眼球,推出了“名校名师”“高通过率”“短期包会”等宣传标语,极易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前,应该多方打听其教学质量和口碑信誉。家长要充分倾听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发展,通过让孩子试听课程、借阅课程资料的方式,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培训机构。
陷阱三
霸王条款显失公平
消费者吴女士报名参加某培训机构为期两年的外语培训课程,上课4个月后,吴女士因公司倒闭而打算离沪回老家生活,遂向该机构提出退款要求。该机构称,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注明:上课20天后一律不能撤销课程。吴女士对此类霸王条款深感气愤。
点评:消费者在遇到培训合同中对自身明显不公平、不合理的内容时要谨慎考虑。如退款时被多项条件限制、经营者有权变更各项规定、有权迁移授课地址、学员转学需支付转学手续费、凡对本协议的手写修改不具法律效力、最终解释权归合同制定方等,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在签订合同之初,消费者应对退班时如何退费、培训达不到承诺效果或培训地点变更情况出现时如何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等问题做事先约定,并妥善保存音频资料、发票、合同等材料以便日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