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租车巨头吹响冲锋号
专车市场迎来大玩家
作者:王硕
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硕

  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为一度陷入合法之争漩涡的专车“正名”,称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重申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以确保服务安全。
  1月底,神州租车公司正式宣布进军专车市场。2月上旬,一嗨租车低调上线“一嗨接送”,全面介入专车市场。这意味着,大型租车企业已加入了专车市场大战。专车市场“战国时代”来临,在类型各异的专车企业中,究竟谁能最终突出重围,谁又可能半路折戟?对此,市场各方正拭目以待。

租车巨头介入

  1月28日上午,神州租车公司在北京正式宣布,全面进军专车市场,将在全国60个大城市同步推出专车服务。2月上旬,国内租车领域的另一大巨头一嗨租车也上线“一嗨接送”,为消费者提供接送机、日租、半日租、预约用车、马上用车等带司机用车服务。租车巨头介入专车市场,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再次引发公众对于专车市场的关注。
  车辆数量始终是制约专车运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易到用车等专车企业曾将私家车引入专车市场,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了专车数量。不过,在过去的半年里,各级交通管理部门接连重申禁止私家车进入专车领域,给了此类专车企业当头一棒。
  神州租车及一嗨租车作为国内租车业巨头,均拥有数量庞大的车辆规模。截至去年9月30日的数据显示,神州租车拥有57745辆车,一嗨租车拥有18159辆车。业内人士表示,神州租车等租车巨头介入专车市场,必将掀起专车领域新一轮竞争热潮。
  以往,专车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送补贴”的烧钱大战。滴滴、快的凭借先发优势和送高额补贴,在第一阶段的专车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数据显示,二者在专车市场的覆盖率加起来已超过50%。
  目前看来,加入“送钱”大战或许是抢占专车市场份额的不二法门。神州租车董事长陆正耀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将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一年的“免费首乘”大型体验活动。对每位新用户的首单给予50元的免费额度。
  按照陆正耀的估算,今年将有5000万新增专车用户,以每单补贴50元计算,总计将补贴25亿元。此外,神州专车还推出了充值100元,返100元的活动。

模式各有千秋

  虽然专车在国内诞生时间不到一年,国内经营专车服务的企业可谓已经不少。从获得政策认可的角度来说,专车运营目前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滴滴专车和快的专车为代表的签约模式,以专车软件作为发布和接单的运营平台,与各地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由其提供签约车辆;另一种是神州租车等汽车租凭公司直接将自有车辆投入专车服务。两种模式中,专车司机一般都由企业合作的“专业劳务公司”派遣。
  易观智库分析师张旭告诉记者,上述两种运营模式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重资产与轻资产模式之间的竞争。自有车辆类型的专车运营企业本身拥有数量众多的车辆,资产规模相对较大;而签约类型的专车运营企业由于自有车辆少,资产规模较小。
  张旭分析认为,从市场竞争力来说,两种运营模式各有千秋。自有车辆的专车企业虽然资产规模较大,但是对于车辆的管理将更加有效,同时也更不容易受到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而签约类型的专车企业也有自身竞争优势。“这类公司盘活了市场上的闲置车辆资源,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用车模式的开发上,也有利于吸引更多资源流入这些企业。”张旭分析道。
  针对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禁止私家车进入专车服务市场的现状,张旭分析预测,也不排除在不久的未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符合资质的私家车及车主进入专车服务市场。“如果那样的话,签约私家车提供专车服务这种轻资产模式成为市场主流的可能性更大。”

创新方能突围

  在既有政策许可范围内,未来究竟哪类企业能够杀出重围,分得专车市场最大的蛋糕,还得看有关企业在下个阶段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与创新能力。
  事实上,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已有不少专车运营企业在探索新的运营服务。如滴滴与快的都已推出了企业专车服务,直接接入客户企业账户,开设企业账号。张旭认为,这样的模式非常具有推广意义。“这不但能够满足企业统一用车的需求,另外也能降低相关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量,用车员工不需要为了报销租车费用一次次到财务部去报销了,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新颖而有效率的服务”。
  此外,还有一些专车运营企业,试图通过满足细分客户需求的方式来拓展市场。如一些企业推出了随叫随到按时计费的团体专车业务,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拼车”需求。滴滴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除了出租车、商务车外,未来专车这个平台可能还将涉及定制公交、合乘拼车甚至物流等领域。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虽然目前专车行业运营模式相对单一,但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运营模式出现。一家专车运营企业的负责人就曾表示,无论政策走势如何,未来专车行业一定能够摆脱市场既定的租车和出租车的身份桎梏,发展成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概念的互联网用车服务行业。

●链接
交通运输部肯定专车服务禁止私家车参与

  针对一些打车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
  该负责人还表示,专车服务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与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传统客运行业错位服务,开拓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经营。各类专车软件公司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运输供需撮合平台,而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树立品牌意识,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
  该负责人强调,交通运输部一直持续关注专车服务,强调应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创新,杜绝侵害乘客利益和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非法营运,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交通运输部将继续对专车服务开展持续调研与深入研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适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市场充分竞争与规范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出行服务。
(王硕整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专车市场迎来大玩家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