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贾珺)记者从2月2日召开的北京市2016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2015年北京市已有600余家经营单位建立消费争议快速和解机制,涉及金额达6800多万元。
北京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永介绍说,2015年,北京市工商系统全面落实北京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的意见》,强化联席会议作用,统筹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拓宽纠纷化解渠道,不断完善消费维权多元共治新格局。目前北京市绿色通道成员单位达4574个,建立绿色通道联盟157家,涵盖企业近10万户,各成员单位和解自接投诉73.88万件。北京市先后建立各级各类消费纠纷人民调解机构118个,调解消费纠纷700余件。按照国家工商总局部署,建立健全消费环节赔偿先付和争议快速和解机制,2015年北京市已有600余家经营单位建立消费争议快速和解机制,涉及金额达6800多万元。12315中心全年共登记消费者投诉123094件,办结率86.1%,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00多万元;登记群众举报24181件,办结19352件。2015年北京市办结投诉转立案件1221件,同比增加20%以上。坚持问题导向,将风险监测与商品质量抽检相结合,全年共抽检商品22类共计5771组样本,公示不合格商品信息79次共计2026条。严厉查办商品质量案件1055件,罚没款共计2159万元。全面运用流通领域抽样标准(GB/T28863-2012),做到一处发现不合格商品全市停售,有效遏制了不合格商品的流通。
陈永要求,2016年北京市工商系统要聚焦消费环境,努力打造多元消费维权工作格局。一是夯实诚信基础,大力推进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见》要求,以他律促自律,综合运用行政指导、违法惩戒、信用约束等手段,着力推动“两项制度”落地落实,推动消费争议源头治理。探索消费维权数据与信用监管数据深度融合,加大消费信用信息披露力度,定期公布消费投诉集中问题,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信息,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信用监管效果。
二是落实安全保障,不断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加强商品质量风险监测,建立配套制度,将监测、评估、预警、反应、处置等管理过程流程化、数据化。强化监测结果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切实将监管执法资源聚焦到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高风险商品上来。强化网络交易商品抽检,着力引导平台经营者建立健全商品质量管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三是突出执法优势,持续推进重点民生领域消费维权工作。加大对投诉举报集中业态、企业的监管执法工作力度,注重与信息披露、督促整改等方式的同步运用,倒逼其完善内部管理。以投诉举报线索为切入点,严厉查处商品质量和服务消费侵权案件,切实提高投诉转立案率、举报属实立案率总体水平。
四是凝聚社会力量,努力构建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格局。认真做好北京市消协理事会换届工作,支持北京市消协组织依法履行新《消法》赋予的公益性职责。发挥消协组织的社会平台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构建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新格局。创新法律援助方式,推动落实公益诉讼制度,实现从主要维护消费者个体利益向更多维护整体利益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