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劼
随着手机打车软件的兴起,在大城市,出门前叫辆“快车”或“专车”,已成为不少人生活出行的选择。然而,在记者多次体验中感觉到,这种打车方式给出行带来极便捷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但管理部门表示目前尚无专门法规对其约束。看来,用打车软件叫车的这种出行模式还有待改进。
2月29日晚,记者在广州市宝岗大道南通过“滴滴出行”软件叫了一辆快车,下单之后,不到两分钟,手机上显示接单的车是“丰田卡罗拉”,司机为林师傅,车牌为粤**P48。司机也紧接着打来电话说,他的车大约5分钟就到,并且强调他的车是红色的,车牌尾号为327,于是记者在现场等待。不一会,一部红色的“马自达”车来到,上车后,记者询问司机车为何不是“丰田卡罗拉”,司机说,那是他哥哥的车。他哥哥的“丰田卡罗拉”是注册了滴滴快车的,而他的车还没有注册,他就用他哥哥的手机接单,并开着自己的车出来拉客。
对于这种情况,在和这位司机的交谈中了解到,快车公司方面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为这样一旦有安全问题,快车公司方面无法监管到,所以,万一车辆出现事故,快车方面不为其负责任,倒霉的是乘客。
据了解,目前一些专车的司机入职很简单,只需在网上报名,上传身份证、驾照和行车证给打车软件公司即可。对司机的驾龄、年龄均无要求,也不需要提供体检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不少司机也表示没有对司机有定期轮训的规定。记者还发现,有些快车公司,还在手机平台上鼓励司机推荐其他司机加入,并有一定奖励,而司机注册加入,报手机号码即可。有些司机因为出现问题,手机号被封,换个手机号,又加入专车的的行列。
每次打车,记者喜欢坐副驾驶,在行车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司机的手机几乎每隔几十秒就有一次叫车申请。司机仔细地听着出发地、目的地和加价信息,并要快速做出判断。如果司机决定下单,他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点击,否则就会被其他司机抢去。为了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司机不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对叫单的分析,甚至要做出低头拿起手机,找准屏幕上按钮的位置,快速按下的操作,可以说这是一个比开车打电话更加危险的行为。
当然,其他的安全隐患还是存在的,也是无法预料的。不少乘客表示,专车司机没有像的士司机一样有营运资格证书,有的专车是私家车,只要是车价7万元以上,5年之内的车子,驾龄超过1年的年满22岁私家车主都可以申请成为快车车主,没有任何营运培训。而乘客对来接自己的人、车辆状况、车辆来源也一无所知,这些情况可说是充满着安全隐患的。
记者从广州市消委会了解到,对于专车出现的投诉不多,但是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广州市消委会负责人说,因为相比正规出租车,专车缺乏监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私家车提供服务的,属于非法营运,乘客与司机之间产生的纠纷,并不在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内,消费者一旦遇上问题,只能向软件提供方投诉,这种“我运营,我管理”的模式,缺乏第三方的监督,往往会导致消费者投诉无门情况的出现。对于这种新兴的出行方式,打车软件在受到热捧的同时,对于安全隐患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在车辆及司机方面必须要严格准入把关,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不然消费者遇到麻烦都找不到相关责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