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在北京的项目一样,绿地的产城一体化项目都有政府“烙印”,其原因既有产城一体化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也根植于绿地从诞生以来的基因。
产城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搭台。产城一体化是指“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即把城镇的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产城一体化在于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使地区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产城一体化要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城市的规划、产业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跟进等都是政府需要做的,如果开发商不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让产业自由无序地发展,而政府关起门来搞规划,双方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戏,则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格局就很难形成,那么产城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将产业科学布局,使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才能真正形成产城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
绿地的基因从不排斥与政府合作。诞生于1992年的绿地,由上海市农委、建委下属的4家企业出资2000万元成立。上海绿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时年36岁,任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当年进入绿地,并任职至今。在政府部门工作了12年,让张玉良一开始便坚定了绿地的生存哲学:“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搭建企业与政府之间合作的桥梁。
绿地的发展哲学是“做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如今,20多年过去了,“紧跟政府步伐”这句伴随绿地发展至今的至理名言依旧是绿地区别于其他开发商的显著特征。
多年来,绿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和重要城市开拓业务,其领导层与地方政府频繁沟通,了解各个城市的想法和规划。绿地战略的铺开和调整,均是在迅速抓住地方运营城市的市场空白带时分享城镇化、城市化的红利,这让绿地有了争取政策性支持的更大筹码。
以绿地环球金融城为例,可了解绿地样本的政府基因。
为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改善计划,北京市政府决定将位于城区西部的大型国企首钢迁到河北省。在百姓中流传着“石景山建在首钢里”的说法,因此首钢之大、首钢对于石景山的意义可想而知。为弥补首钢搬迁后石景山区的发展空白,在随后的北京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石景山区先后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服务实验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石景山区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石景山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打造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等五大产业。该《意见》还提出,要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加快长安街西延线金融创新要素聚集,推动国家保险产业园重大项目落地,吸引全国保险公司总部、数据中心、外包中心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聚集石景山区。
绿地集团利用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长期以来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发展基础,发现了其中的机遇,从而决定打造京西的金融街。
作为业务规模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绿地可能是“最中国”的房企,它贴近各个地方政府,紧跟城市发展节奏,想方设法地去迎合这种发展。旧城改造、超高层地标、产城一体化……这些都是绿地成长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