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和农业部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再度联合发布今年1-5月国内在售食品、进口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抽检结果。其中,今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从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丹麦和新西兰的进口液态乳中检出不合格产品45批、36.2吨。包装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占不合格进口液态乳总批次的九成多。
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2016年1-5月,组织监督抽检并公布了5447批次样品信息,涉及不合格样品96批次。其中,16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近半年内连续两批次以上样品抽检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以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和品质指标不合格为主。
国家质检总局通报,2016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从174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食品49.8万批、1618.6万吨,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311批、2.9万吨。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23类产品,其中主要不合格种类为糕点饼干类、饮料类、粮谷及制品类等。
其中,从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丹麦和新西兰的进口液态乳中检出不合格产品45批、36.2吨。包装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为主要不合格原因,占不合格进口液态乳总批次的超九成。安全卫生问题中,海藻钙、酵母核苷酸等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大肠菌群、霉菌等微生物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今年1-5月,农业部还开展了两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抽检全国31个省份、152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5大类食用农产品,涉及92个品种、22056个样品,检测指标94项,检测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