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安全多宝鱼回归 消费者有口福了
作者:孟刚
图片


    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孟刚
  10年前因为“嗑药”事件,大菱鲆产业(俗称多宝鱼)遭受重创,那么如今多宝鱼的安全性如何?借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近日在山东即墨市成立大菱鲆专业分会之际,《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药残风波重创多宝鱼产业
  2006年10月中旬,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发生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事件。10月底,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集30份多宝鱼样品对禁用鱼药、限量鱼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这些多宝鱼样品全都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测出孔雀石绿、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
  当年11月19日,上海市宣布暂停销售多宝鱼,随后各地相继展开对多宝鱼的检测,查出多种禁用鱼药,于是全国各地水产品批发市场相继发出停止销售多宝鱼的通知。11月27日,农业部通报了上海多宝鱼事件调查处理结果,3家山东水产养殖企业因使用违禁药被查。12月12日,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首次公布岛城多宝鱼抽检结果:抽检的4个批次多宝鱼在13种抗生素项目检验中全部合格。
  据记者了解,2006年的多宝鱼药残过量事件,造成了人们对多宝鱼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由此山东省约5000万尾多宝鱼囤积,经济损失近20亿元,收购价从药残风波前的600元/千克跌到不过40元/千克。
  而2015年网络谣言“嗑药多宝鱼”在网上疯传更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多宝鱼产业再受打击。据媒体报道,多宝鱼的销售价格从每斤30元左右,一度跌到了每斤只有十四、五元。
  再回溯到1999年,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将多宝鱼在蓬莱养殖试验场培育成功时,其是名副其实的“贵族鱼”,出厂价一度卖到600元/公斤,零售价每公斤七八百元。
多项抽检表明安全性已显著提高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认为,十年来通过产、学、研方面多年的努力,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宣传、教育,产地主管部门的强力监管、消费地食药监管部门的严格抽检,多宝鱼整体质量安全性已经比十年前有了显著的提高。
  据介绍,多宝鱼目前已经是农业部全国统一可追溯水产品试验产品,而追溯技术还在不断更新。2016年7月,国家专利局审核通过了一项新的“专利防伪技术”,多宝鱼正是这种专利技术的适用对象。该技术主要通过一种新型水产品防伪夹实现,防伪夹上印有溯源信息的二维码和数字串码,一鱼、一夹、一码,使得每一条鱼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保证对多宝鱼的食品安全溯源切实有效,更有企业加入了相关的农业保险,以求供给消费者最安全、最健康的多宝鱼。
  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抽检也表明多宝鱼的质量安全性已经显著提高。据了解,2015年7-8月,广东省食药监局在广州等7个市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等场所销售的水产品进行了抽样检验,共抽检水产品250批次,总体合格率为82.4%。其中抽检多宝鱼7个批次,合格率100%。
  2016年1月,广东省食药监管局又对餐饮服务环节开展专项监督抽检,全省共抽检水产品360批次,总体合格率为73.06%。本次共抽检多宝鱼58个批次,其中一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98.3%。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日前开展的第四次中国总膳食研究中,评估了肉、蛋、水产品和乳品中的硝基呋喃残留,也未在多宝鱼产品中发现硝基呋喃残留。
  根据2015年到2016年农业部对外公布的抽检数据,多宝鱼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
  对此,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林洪教授认为,近两年多宝鱼抽检结果合格率屡超平均值是对抹黑多宝鱼谣言的有力回击。不过,林洪也表示,人们对多宝鱼的重建信任需要时间和措施。
产业组织化保质量稳定
  尽管质量安全已经显著提高,但由于多宝鱼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整体监管仍不严格,所以,若要保障多宝鱼的质量安全的高水平还需克服一些障碍。即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强自身内部监管,完全建立可追溯制度,并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认为,相比
  于其他水产品,多宝鱼产业发展之所以经历“一波三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整个产业的组织性不强、自律性不高。虽然多宝鱼产业在我国发展近25年,却一直缺少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正是这个原因使多宝鱼产业既不能坚持把多宝鱼打造成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典范的种种做法宣传出去,也无法在产业遭受不公正对待之际替多宝鱼产业发声。
  于是应广大从业者请求,继罗非鱼分会、贝类分会、对虾分会、鱼粉鱼油分会、银鱼分会、海参分会等13个分支机构设立之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决定成立“多宝鱼分会”。大会通过了分会会长聘任决定、分会领导成员构成以及关键文件《多宝鱼分会产业自律公约》(以下简称《自律公约》)。
  根据《自律公约》,分会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我国多宝鱼产业自律机制,规范产业从业者行为,保障多宝鱼产业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在2006年、2015年两次多宝鱼药残事件中,经调查违规鱼均来自池塘养殖的养殖散户。之所以后来事态发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者无法辨识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多宝鱼和散户养殖多宝鱼在品质上的区别。
  分会对于产业自律的基本要求是规范生产,严格遵守水产品相关质量安全标准,严禁生产中使用违禁药物,严格遵守停药期的规定。另外,分会将积极参与行业规则、标准的制定并制定分会标准,以作为国标、行标的补充,为会员企业多宝鱼产品的食品安全提供保证,相关认证也可以把规范企业的产品与散户养殖的产品区分开来。
  “分会吸纳的企业会员均是经工商注册的规模企业。通过分会自律公约的严格执行,保证会员企业养殖产品绝对安全,而违规的散户养殖产品无疑将会被淘汰。”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食药】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安全多宝鱼回归 消费者有口福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