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处暑时节防秋燥
作者:张鹏


    ■本报记者 张鹏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昼夜温差大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尽管如此,人们也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晚上睡觉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总之,“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处暑之时人们要格外强调养生,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防秋燥别感冒
  处暑后,天气往往较为干燥、少雨,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而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者产生大便干结等症状,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秋燥”。处暑的“秋燥”属于温燥,气候变化差异大,常使某些疾病在这时候复发或加重,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等。另外,由于早晚温差大,极易感冒。
每天多睡一小时
  处暑代表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夏打盹”和“秋乏”都会在这一时期出现,让人感觉浑身上下懒洋洋。之所以会有这种乏力现象,是由于整个夏季炎热的气候让人消耗了太多能量,到了处暑,人体开始修整,准备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而会产生疲劳。
  因此专家建议,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并要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这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因为老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少寐现象。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食药】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处暑时节防秋燥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