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勉强合格
作者:孟刚


    ■本报记者 孟刚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等机构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奶商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奶商指数勉强合格,公众日均牛奶摄入量与300克推荐量存在较大差距。
  本项调查于2018年初启动,由零点有数执行调查。通过行业研究、专家研讨等形式确定了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覆盖全国20个城市,共回收有效样本4136个。报告中率先提出了“奶商”(MilkQuotient)的概念,用来评价中国人正确认识和食用乳制品的能力,反映国民健康素养水平。
  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得分仅为60.6分,勉强合格,指标总体水平不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意识水平高,知识和行为水平低”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决定奶商的三个维度中,喝奶意识得分超过了80分(82.5分),达到了良好水平,但喝奶知识(53.4分)和喝奶行为得分(48.6分)双双不及格,成为奶商指数的“软肋”。
  对此,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吴秋林认为,公众在健康意识中对喝奶有所认识,但并不知道如何正确食用乳制品。更重要的是,对于乳制品的食用,公众还没能形成生活习惯。只有加强科普教育,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早在1988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首次提出了“300克牛奶计划”,即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饮奶量要达到300克。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3.1%的公众知道每天的喝奶量要达到300克及以上,真正能够达标的人只有22.5%;总体来看,公众平均每天摄入240克乳制品,与300克的最低标准还存有60克差距。根据调查显示的比例推算,甚至有超过5000万人从来不喝牛奶,喝不习惯、不喜欢牛奶的口感和味道是与牛奶“绝缘”的主要原因。同时,公众食用的乳品结构明显单一,能把乳制品认全的不足1/4;且大多数人只喝牛奶或酸奶,经常食用其他乳制品的人不足20%。公众普遍认为婴幼儿和老人才需要喝奶补充相关营养,仅有四成国人认为一生都要喝奶。
  对乳制品的营养和种类认知缺乏,是公众食用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长期喝奶习惯差,是导致骨质疏松的罪魁祸首,并增加慢性病罹患风险。”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陈伟教授解读“奶商低”的疾病风险时还表示,“应该让公众全面认识喝奶的益处,从而激发喝奶行为。事实上,乳制品除补钙之外,还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控制体重、帮助长高等方面益处明显。”
  针对儿童成长发育中对乳制品的需求,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教授建议:“儿童身高发育所需的营养素集中于动物性食物,包括肉、蛋、鱼及作用重要的乳制品,均衡营养,这些能让孩子充分发挥生长潜能,并最终改善成年后的身高,这其中妈妈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强化对妈妈人群的教育,培养她们正确的均衡饮食意识与习惯。”
  鼓励多元摄入乳制品,也是保证日常喝奶量的有效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乳制品是获取全面营养的高效途径,是国民健康‘膳食餐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乳制品食物如牛奶、酸奶、奶粉,不仅可以喝进去也可以配合在其他食品里吃进去。公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体状况搭配选择。”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食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勉强合格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