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大数据杀熟
图片


  大数据杀熟问题被关注是去年10月知名作家王小山的微博文章引发的,他在微博中炮轰飞猪旅行APP利用大数据杀熟。王小山称,飞猪平台杀熟太狠,同一张机票,在别家订的时候仅1300元,返回飞猪却变成了2322元。
  其实早在2018年初,就有网友在网上爆料称滴滴存在价格杀熟现象。用户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起止点,使用不同手机终端,显示的价格差别很大,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此后大数据杀熟话题陆续波及携程、途牛、马蜂窝等OTA平台。作家蒋方舟、演员韩雪、微博大V王志安等名人纷纷吐槽,不少网友也晒出各自被杀熟的经历。一时间大数据杀熟成为了网络焦点问题。
  尽管被吐槽的平台纷纷发表声明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但消费者们纷纷截屏爆料,在线旅游、在线票务、视频网站会员、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众多消费领域网站都涉及大数据杀熟问题。
  大数据杀熟不仅使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被侵害,甚至隐私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成为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问题。
提示
多种办法防范杀熟
  尽管许多平台和企业都否认了自己有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但201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63.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普遍。究竟是企业在说谎还是用户的误判,作为消费者其实很难辨别。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目前看,这还只是一种 “擦边球”,很难界定。理论上讲,商家和电商平台都有权对同一件商品进行不同的定价,而不是全部统一定价。但大数据杀熟确实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问题,这些行为应该受到严厉打击。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指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中提到,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岳屾山说:“这种杀熟是互联网兴起以后,或者是利用大数据精心计算之后实施的一种价格行为,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时间段就同一种商品,针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两种价格体现。这是否应认定为一种价格欺诈还需要讨论。但是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属于一种价格欺诈行为或者价格歧视行为。根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对客户实施了价格欺诈行为,我们是可以主张3倍赔偿的,最少也是500元的赔偿。”
  对于大数据杀熟到底该如何有效防范甚至反制,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根源是运营平台掌控的用户个人隐私,因此自发研究出了“多个平台比差价,秉承货比三家原则,伪装价格敏感型用户”“通过多个设备及账号验证,如 Android和iPhone、自身账号和好友账号”“卸载APP或清理缓存”“更改以往购买或查阅习惯,即反用户画像”等多种解决办法。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6 版:3·15消费宝典】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数据杀熟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