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能源车市场和新势力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后者若想要发展壮大,除了需要质量过硬的产品,还需要打造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模式——
喧嚣过后 新势力如何平衡老传统
作者:吴博峰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吴博峰/文 施乾元/摄
  近日,一则英国电器公司戴森宣布放弃造车的消息甚嚣尘上,成为整个汽车市场讨论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
  随着消息得到证实,意味着在2017年宣布进军电动车市场,并投入180亿元用于造车的知名“跨界者”就此退出了长达两年的造车之旅。
  从起初雄心勃勃杀入新能源车市场,到最后不得不感慨汽车市场“水太深”,不禁让人猜想,这期间戴森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着相同问题的新势力车企绝非戴森一家。
  在这种市场现状下,行业还远没有出现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新势力企业。细究起来,这与现有格局下经营存在问题不无关系。
升级换代要考虑用户感受
  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中,特斯拉以领先技术成为新势力企业的领军者。
  相信,对于这一说法,会得到业内绝大多数企业的认同。
  因此,特斯拉的一举一动不仅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注意,还对新势力行业乃至整个新能源车发展有着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然而,头上顶着诸多光环的特斯拉在进入国内市场多年后,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水土不服症”。
  今年2月,不知是为了即将国产化生产而派送福利大礼包,还是为了以更加富有诚意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特斯拉破天荒大幅下调旗下车型终端售价,最高达34万元,这也是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进行的最大规模降价。
  原本,厂家希望通过优惠力度如此之大的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消费人群范围,未曾想,这一举动非但没有收获预料中的良好效果,还引发不少现有车主的不满甚至是“脱粉”。
  由于在短时间内降幅过大,一些车主购买新车仅仅几天时间就要承受损失,这让原本还沉浸在提车喜悦之中的消费者一时很难接受,心情低落程度不言而喻。
  记者浏览多个汽车论坛发现,因此受影响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个别车主前往特斯拉门店拉起横幅,试图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直至今日,仍有消费者在谈论此事时用“上当受骗”来形容。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困惑?特斯拉为其他新造车势力敲响了哪些警钟?
  眼下,整个新造车势力面临观念转变的问题,即新势力造的车更像是电子产品,更新迭代相比传统车企升级换代频率更快。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王贺武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势力车企迭代速度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新能源车电气化程度很高,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等相关产业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背景。此外,新势力车企的思维方式与传统造车企业不同,他们认为只要车辆比现款车辆有提升,就需要及时反馈到市场。
  其实,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经销商降价促销是通用手段。但与新势力车企不同的是,传统车企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调整价格,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之前购买车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经销商在官方售价基础上采取优惠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没有限制的调整价格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价格“虚高”的假象,让人们很难判断这款车型的真实价格,这会造成消费者心中对厂家的不信任感。
新零售转型广受关注
  毫无疑问,新势力车企加快了汽车市场升级的步伐。
  新零售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发展路径。现阶段,寻找消费者体验和成本效率的最佳平衡点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所在。
  直销模式是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车企为行业带来的最大变革与冲击,他们通过自建自营的零售新业态以及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品牌体验,解决了传统经销商模式下价格不透明、服务体验欠佳等诸多弊端。
  但直销模式并非没有缺点。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额资金需求、运营复杂性等多重问题,用户体验与成本效率难以平衡。因此,并不是所有新能源车企业都适用且能驾驭的。
  一直以来,新势力车企服务触点不足的问题被人们广为诟病。那么,有无两全其美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
  上个月,2019成都车展,小鹏汽车在新零售第二阶段布局让人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小鹏汽车宣布,北京、天津、成都、西安、郑州、福州、合肥、常州、绍兴9座城市授权经营店的开业,标志着小鹏汽车新零售模式正式落地。在此之后,小鹏汽车的线下销售渠道将从单一的直营店,进入到直营+授权的全新阶段。
  此举最大的优势是增加更多服务触点。作为线下销售渠道的另一大核心,授权经营店依照小鹏汽车统一的店面设计和运营标准,为用户提供体验、选车、订车等服务。同时,小鹏汽车还将在授权经营店运营期间,提供流量、线索、试驾、订单等多样化、全流程的营销支持,帮助授权经营店保持利润。
  前不久,德勤在亚洲消费电子展期间发布《智能网联 智慧出行》专辑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调查显示,通过官方软件,电商平台、虚拟体验中心、用户社群等多种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的协同,引流、培育、转化、保留用户。围绕着线上线下两个端点和用户这一主体的渠道协同策略,可以在提升全生命周期体验的同时极大优化运营效率。
  除了传统汽车厂商和造车新势力之外,其他行业巨头也展开跨界入局,包括富士康、恒大集团等。这些拥有雄厚资金底气的跨界巨头,正在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快速布局全产业链,或专注某些环节横向整合占领市场。
如何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当前,无论身处哪个领域,从事何种经营,所有企业都将“以用户为中心”视为企业发展理念。
  处于发展萌芽期的新势力车企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新势力车企而言,以用户为中心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具体落实到用户与品牌接触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产品体验、服务体验、渠道体验等环节。
  根据德勤全球汽车行业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在中国用户中,接近40%的年轻消费群体更倾向于购买车辆使用权而非产权,以享受成本更低、更便捷的出行服务。未来通过使用权交易的销售服务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
  除金融、保险、车牌等传统可购买服务之外,充电桩安装或同等效果的充电服务方案,用户认为也应该包括在一站式服务中。打包特定时段内的车辆使用权及所需的各项服务(充电、保险、保养维修、道路救援等)提供一种新的购买服务,可以抢占新型拥车理念用户市场。
  因此,新势力车企应重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未来,能否提供一站式购买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成为一个摆在行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另外,如何让消费者亲身参与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业务发展的各环节之中,加强消费者的亲身参与感而不是单纯的以消费者身份出现,也是敢于尝试的新势力车企有待思考的方向。
  从最初吸引消费者关注,到激活消费者开启互动,再到培育成为忠实“粉丝”,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旅程建立在与品牌的持续互动之上。这些互动体验离不开完善的线下门店和服务体系作为支撑。
  无论未来如何发展,可以确定的是,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即使再大也无法支撑当前近500家注册在案的新能源车厂商并存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未来几年内行业洗牌的必然结果。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 版:车评台·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喧嚣过后 新势力如何平衡老传统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