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明
时下,在各家超市儿童食品货架上,各种儿童食品色彩绚丽,包括晶莹剔透的果冻、鲜艳夺目的果汁饮料、图案精美的奶油蛋糕、五彩缤纷的糖果等各色食品,令人眼花缭乱。专家指出,生产“彩色”食品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含有一定的毒性,儿童少量摄入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后,虽然不会立即引起临床可见的强烈反应,但会对自身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过多摄入“彩色”食品,人工合成色素就会逐渐在人体内积蓄起来引发中毒反应,并诱发多种疾病,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婴幼儿食品禁止使用人工合成色素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这些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生产企业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彩色”食品所用的色素通常分为两类,即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食用天然色素是从植物、微生物、动物材料中提取天然着色物质,采用物理方法提取、纯化,安全性高,但来源较少、不易提炼、价格偏高、着色力差,食品生产企业不愿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是从石油或煤焦油中提炼出来,具有提炼方法简单、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质稳定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被食品企业广泛使用,提炼过程中会混入砷、铅、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等有害成分,对人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按照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有关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仅存苋菜红、胭脂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赤红、诱惑红等9种,天然食用色素则有40种。它们分别被用于蜜饯、糕点、糖果、果冻、果汁、软饮料、罐头等食品表面的上彩,并严格限定了在食品中的安全使用剂量和使用范围。同时,婴幼儿、主食类、肉制品、鱼制品、调味品、水果、乳制品、饼干、炒货等食品禁止使用人工合成色素。但某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不择手段牟取暴利,在食品和饮料生产中随意超范围和超剂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还有些不法分子在食品中加入涂料,甚至用彩色纸洗下的色素或化工染料给食品着色,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儿童过多摄入人工合成色素可诱发多种疾病
何计国教授指出,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一般毒性、致泻性与致癌性,特别是致癌性更为人们所关注。尽管尚未有人类肿瘤的发生和人工合成色素有关的直接证据,但许多动物实验已证实大剂量的人工合成色素能诱使动物发生肿瘤,特别是偶氮化合物类合成色素的致癌作用更明显。
儿童特别是幼小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都较弱,如果较多摄入不合格的“彩色”食品,就会使色素在体内大量消耗解毒物质,并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从而造成慢性中毒,妨碍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健康成长。儿童长期摄入人工合成色素能使体内亚细胞结构受到损害,干扰多种活性酶的正常功能,使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腹泻、腹胀、腹痛、营养不良和多种过敏症,比如皮疹、荨麻疹、哮喘、鼻炎等疾病。
不少孩子平时任性,脾气暴躁,常出现过激行为,除了社会因素和家庭管教因素外,过量食用“彩色”食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器官功能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化学物质尤为敏感,若过多过久地进食色素含量大的食品,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导,以致容易引起好动、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行为怪癖、食欲减退等症状。另外,人工合成色素只是改善食品的外观,没有任何营养价值,不能被人体吸收,并通过肝脏或肾脏代谢后排出体外,无形中增加了肝肾的负担。
不少国家人工合成色素使用范围不断缩小
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人工合成色素使用范围不断缩小。日本曾批准使用的合成色素有27种,现已禁止使用其中的16种;1960年美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35种,现在仅剩下7种;瑞典、芬兰、挪威、印度、丹麦、法国等国家早已禁止使用偶氮类色素,挪威等国家还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色素。
何计国教授表示,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很重视食品的外观色泽,但面对滥用色素的现象又缺乏鉴别的知识和手段,这给不法商贩们滥用色素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有关部门对食品中添加色素的监管和检测难度很大,也使得不法商贩敢于铤而走险。家长应严格控制儿童的饮食,让儿童多吃一些天然食品,尽量少吃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家长给孩子选购食品时,不要选择颜色太鲜艳的食品,还要养成阅读食品配料表的习惯,尽量规避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