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消委会公布今年评选出的十大消费领域潜规则
本报广州讯(宋 艳 记者黄 劼)网购维权难、捆绑消费、随意定价、快递变慢递……经过4个月的消费者举报和评选,近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联合有关单位召开发布会,公布了今年评选出的广东十大消费领域潜规则,邀请专家对此进行研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据了解,在连续两年公布广东十大消费领域潜规则的基础上,今年2月,广东省消委会联合南方电视台、新浪广东等媒体,再次启动对消费领域潜规则线索的征集和曝光活动。3月以来,当地媒体推出“3·15消费潜规则通缉令”系列报道,频频曝光一些行业的潜规则,得到广大消费者热烈响应。
至5月初,活动主办方共收集到包括商业销售、网购、餐饮、汽车等日常消费领域潜规则线索2000余条,涉及19个行业的70多个方面。此后,广东省消委会联合媒体、各界代表和相关消费维权专家及律师,评出了10条消费者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潜规则。
今年公布的广东十大消费领域潜规则,重点关注了新的消费领域和新的热点。其中,网购消费(包含团购)、汽车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占了一半,如:“团购遭遇商家区别对待”、“销售汽车‘捆绑’上牌、保险和配套物品”等;其他潜规则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快递变慢递,丢失索赔难”就是伴随网络消费兴起的快递业出现的问题。
另外,一些带有隐蔽性的消费领域潜规则也成为关注重点。如:消费者在房屋租赁、办理银行业务、开通电信业务、团购等日常消费中,常常被要求提供个人身份证复印件,但商家往往无法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个人信息被泄露导致消费者经济损失的事时有发生;高速公路拖车公司做的是行政性垄断的“独家生意”,随便开价、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致使消费者“挨宰”……
广东省工商局副局长、省消委会会长冯湘勇表示,广东省消委会连续3年开展挑战消费领域潜规则活动,得到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部分消费领域潜规则涉及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有更多的消费领域潜规则得到破解,广东省的消费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逐步实现“打造最适宜消费省份”的目标。
●相关链接
2011年广东十大消费领域潜规则
■超市商品低价标注高价出售,以低价标注吸引消费者,但实际售价高于标注价格。
■网购猫腻多,消费维权难。网购常遇货不对板、以次充好、送货延误等现象,消费者维权面临取证难、退款难、索赔难等问题。
■消费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被随意索取,商家却无法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特定场所高价消费成常态。机场、电影院、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特定消费区域内,所销售的物品或用餐价格比普通场所高出很多。
■销售汽车“捆绑”上牌、保险和配套物品。部分汽车4S店要求消费者购车后必须通过该店办理上牌手续、购买保险,或擅自添加相关配套物品强售。
■轮胎不列入新车质保范围。汽车生产企业把轮胎作为易损件,排除在整车质量担保责任范围之外。
■团购遭遇商家区别对待。消费者参与团购时虽获得商家一定的价格优惠,但到实际消费时,发现商家相关服务跟着“缩水”;团购券过期,团购网站不予退款。
■消费者购买家电被迫 “二次消费”。购买家电,底座、支架、插头、自带管件等必需零配件却要另付款,安装要求超过商家规定的,消费者也需另付款。
■高速公路拖车被迫支付高昂费用。高速公路拖车公司随便开价、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消费者“挨宰”。
■快递变“慢递”,丢失索赔难。快件延误、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情况时有出现,赔偿额过低。 (黄 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