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公布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本报记者 任震宇/整理
10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各级消协组织投诉统计汇总情况。各类投诉中,销售服务投诉数量激增,教育培训欠规范、加价售车、食品安全等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50022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1.1%;解决137835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9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3.2%;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1174件,加倍赔偿金额153万元。
在各类投诉性质中,除了涉及营销合同的投诉量同比上升23.0%外,其他性质的投诉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质量问题依然最多,占50.2%,同比下降15.4%;营销合同问题占12.4%,同比上升23%;价格问题占4.9%,同比下降8.5%;广告问题占1.5%,同比下降35%;安全问题占1.3%,同比下降53.5%;此外计量问题占1.2%,假冒问题占1.2%,虚假品质表示问题占1.2%,人格尊严问题占0.3%。
按投诉类别区分,服务类占32.6%,百货类占25.9%,家用电子电器类占24.5%,家用机械类占5.3%,房屋建材类占4.4%,农用生产资料类占2.1%。消费者对各类别的投诉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季度,在投诉总量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相对较大的商品是食品、医疗辅助用品和汽车,同比上升幅度相对较大的服务是销售、教育或服务、邮政和快递。投诉量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商品是保健品,同比下降63.1%,下降幅度最大的服务是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从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投诉量来看,投诉量居前5名的依次是移动电话、服装鞋帽、食品、通信和销售。
●相关链接
■销售服务投诉创新高
今年第三季度,销售服务投诉量8253件,创出新高,同比增长了71.3%,位居投诉增幅之首。销售服务投诉中,消费者反映预付费消费问题的相对集中,一些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推销商品或服务过程中隐瞒缺陷,特别是在预付费卡功能、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款条件等方面对风险提示不足,致使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非理性购买决定。
■教育培训欠规范
今年第三季度,教育或培训投诉同比增长16.6%,位居投诉增幅第三位。一些经营者存在办班质量差、夸大虚假宣传、乱收费等问题,一旦和消费者发生消费争议,往往避重就轻,采取拖延推诿的方式,拒不承担责任。如山东省消费者王女士带孩子试听某培训机构的暑期培训课程后,支付了3000元培训费用,当孩子听了正式培训课程后才发现,实际授课情况与试听课质量相差甚远。王女士提出退费要求,该培训机构以各种理由故意拖延时间并拒绝退费。
■餐饮配套服务不到位
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涉及食宿、文化娱乐、庆典类服务投诉4255件,投诉量再创新高。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些餐饮场所卫生条件差,有的存在最低消费甚至强制消费现象;一些经营场所设施不安全,导致消费者人身安全受损;有些经营场所在停车场服务中安防措施不到位,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汽车加价销售花样多
今年第三季度,汽车投诉同比增长14.7%,位居投诉增幅第四位。今年以来,加价销售汽车成为一些畅销品牌汽车经销商惯用的伎俩。一些生产经营者采取饥渴式营销手法,通过产量控制甚至囤货惜售等手段,营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为加价销售牟取不正当利益创造条件;有的经营者将能够全款购车的消费者诱导采用按揭付款方式,同时将加价收费暗藏其中,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今年9月,重庆市消费者张先生反映,他在汽车经销商处购买某品牌汽车,按照生产厂家市场指导价为28.3万元,结果经销商让他贷款购车,并最终使得购车款加价到了38.6万元。
■食品质量安全需提升
今年第三季度,食品投诉同比增长22.3%。在食品投诉中,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质量、计量和价格问题,其中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占食品投诉的比例为66.8%,涉及计量和价格问题的投诉分别占比6.2和4.2%。在消费者反映的食品投诉中,一些生产经营者销售过期食品、虚标食品等级,以及不适当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等添加剂的问题,消费者难以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如今年7月,广东省消费者王先生在某商场购买了20盒杂锦糖果、15袋猪肉干和15袋牛肉干等食品,结账后发现这些食品都已过保质期。
(任震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