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消委会开展商场节假日促销监督体察活动
本报重庆讯(记者刘文新)重庆市消费者委员会日前开展的大型商场节假日促销监督体察活动显示,价签标注混乱、虚构原价假打折等现象较为突出,有悖诚实信用的市场原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重庆市消委会秘书长刘明生告诉记者,市消委会分别于4月下旬、5月初和6月下旬,在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沙坪坝区等6大商圈开展了大型商场节假日促销监督体察活动,体察对象为重庆百货等19家大型商场,调查的商品类别涵盖男女服装、童装、男女鞋包和童鞋等,涉及商品品牌300余个,调查商品样本326个。
调查人员在体察活动中发现,有部分商品没有按规定设置价签。大多数商场的鞋类商品只摆放了“促销价”牌子,没有单独的价签,其销售价格以贴纸标在鞋底,消费者无法得知该鞋子品牌、产地、质量、原价、降价幅度等信息。
价签标示不完整、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等地的商场,调查人员发现部分服装、鞋帽、皮包等商品的吊牌和标签上只有英文或拼音标识,无中文。部分商场在价签上使用商场自编货号,与吊牌货号无法对应,导致消费者难以辨识、查看。有的价签则只标注品牌、原价或销售价,货号、产地、降价原因等信息则不同程度地缺失。另外,降价商品不按规定使用专用红色价签。
商品打折促销,玩弄数字游戏。同一商场出现多种打折方式,消费者需要有一定的数学换算技能才能清楚了解折算商品的折扣幅度,比如满100元省40元,100元当150元或300元用等。在一家商场,一款男式T恤的价签标为650元,营业员解释说原价为1280元,调查人员查看吊牌确为1280元。营业员称,“五一”期间可以在打折后满200元省40元,即:650-(40×3)=530元。经过一番换算,这件商品的实际售价终于浮出水面,为了算价格,消费者得把加减乘除全用上。
打折信息虚虚实实,迷惑消费者。调查人员在渝北区一家商场的服装柜台并未看到促销折扣信息,当有消费者提出价格太贵或不打折不合算时,营业员马上表示可以打折。问及为何不明示,营业员解释说“上面规定不准明示,只能口头宣传”。
虚标原价是一种涉嫌欺诈的行为。调查人员在节前、节日期间和节后对同一商品原价和销售价进行对比发现,部分商品存在虚标原价的现象。某商场的一款男裤吊牌上的标价,节前节后分别为559元和599元,经提醒,营业员称是工作失误,立即进行调整。某商场一款男式皮包,节前调查该商品位于 2楼促销柜台,货号为“DW91518-1”,吊牌价为569元,优惠价为341元;“五一”期间,该店完成重新装修,该商品在一楼专柜出现,吊牌货号为“DWW91518-1”,吊牌价为518元,优惠后为414元。
针对发现的问题,重庆市消委会日前召集被调查的19家商场负责人,通报了情况,要求各大商场进行自查和整改,并于8月底将企业自查报告和整改措施回复市消委会。